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水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水路运输经济论文--地方水路运输经济论文

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分析及其竞合演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0-26页
    2.1 港口发展理论第20-22页
        2.1.1 港口代际理论第20页
        2.1.2 港城演化理论第20-21页
        2.1.3 港口转型升级理论第21-22页
    2.2 港口竞争力理论第22-23页
        2.2.1 港口竞争力的内涵第22页
        2.2.2 港口的竞合理论第22-23页
    2.3 系统评价方法及过程第23-24页
        2.3.1 系统评价方法第23-24页
        2.3.2 系统评价的步骤第24页
    2.4 种群生态理论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广州港发展现状分析第26-41页
    3.1 广州港简介第26-30页
        3.1.1 广州港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第26-27页
        3.1.2 广州港基础设施与运营现状第27-30页
    3.2 广州港各港区发展现状第30-37页
        3.2.1 内港港区第30-32页
        3.2.2 黄埔港区第32-33页
        3.2.3 新沙港区第33-35页
        3.2.4 南沙港区第35-37页
    3.3 广州港转型升级现状及发展机遇第37-40页
        3.3.1 广州港转型升级现状第37-39页
        3.3.2 广州港的发展机遇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第41-64页
    4.1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范围界定第41-43页
        4.1.1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第41-42页
        4.1.2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系统性分析第42-43页
    4.2 基于物元模型的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第43-49页
        4.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第43-44页
        4.2.2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第44-49页
    4.3 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第49-63页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第49-56页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6-58页
        4.3.3 物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第58-62页
        4.3.4 各港区可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演化研究第64-88页
    5.1 种群生态理论与LV模型第64-67页
        5.1.1 种群生态理论与LV模型的基本概念第64-66页
        5.1.2 种群竞合演化和港口竞合演化的比较第66-67页
    5.2 基于LV模型的港口竞合演化第67-74页
        5.2.1 两港口的情形第67-70页
        5.2.2 多港口的情形第70-74页
    5.3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演化仿真研究第74-86页
        5.3.1 参数的选定和模型假设第74-75页
        5.3.2 不考虑合作负效益的情形第75-83页
        5.3.3 考虑合作负效益的情形第83-85页
        5.3.4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策略分析第85-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广州港发展策略建议第88-92页
    6.1 广州港发展策略建议第88-91页
    6.2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1页
附录1 部分专家名单表第101-102页
附录2 指标体系访谈表第102-104页
附录3 指标体系相关数据源第104-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附表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鞘氨醇激酶2对全反式维甲酸肿瘤抑制活性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不同品种苗期抗旱性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