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不同品种苗期抗旱性差异比较

符号说明第4-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2-19页
    1.1 小麦抗旱性分类、指标研究第12-13页
        1.1.1 小麦抗旱性分类研究第12页
        1.1.2 小麦抗旱性指标研究第12-13页
    1.2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机制第13-18页
        1.2.1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形态机制第13-14页
        1.2.2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第14-15页
            1.2.2.1 渗透调节第14-15页
            1.2.2.2 抗氧化防御系统第15页
        1.2.3 小麦抗旱分子机制研究第15-18页
            1.2.3.1 调节蛋白基因的调控第16-17页
            1.2.3.2 功能蛋白基因的调控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2.1 试验材料第19-20页
    2.2 小麦抗旱性鉴定试验方法第20-21页
    2.3 小麦幼苗培养与处理第21页
    2.4 胚芽鞘测量方法第21页
    2.5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1-22页
    2.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22-23页
3 结果分析第23-39页
    3.1 20%PEG-6000 胁迫对胚芽鞘长度的影响第23-25页
    3.2 小麦不同品种抗旱性分类第25-30页
        3.2.1 依据 20%PEG-6000 胁迫下胚芽鞘长度分类结果第25页
        3.2.2 依据相对胚芽鞘长度分类结果第25-30页
    3.3 20%PEG-6000 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30-34页
        3.3.1 20%PEG-6000 胁迫对幼苗胚芽鞘和根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3.3.2 20%PEG-6000 胁迫后与胁迫前相比幼苗期胚芽鞘和根中脯氨酸增量的变化第31-32页
        3.3.3 20%PEG-6000 胁迫对苗期叶片和根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3.3.4 20%PEG-6000 胁迫后与胁迫前相比苗期叶片和根中脯氨酸增量的变化第33-34页
        3.3.5 苗期叶片和根复水过程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第34页
    3.4 20%PEG-6000 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4-38页
        3.4.1 20%PEG-6000 胁迫对幼苗期胚芽鞘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3.4.2 20%PEG-6000 胁迫对苗期叶片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3.4.3 20%PEG-6000 胁迫后与胁迫前相比苗期叶片和根中可溶性糖增量的变化第36-37页
        3.4.4 复水对苗期叶片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3.5 胚芽鞘长度与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增量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4.1 胚芽鞘作为抗旱性指标的研究第39页
    4.2 20%PEG-6000 胁迫对不同品种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研究第39-40页
5 结论第40-42页
    5.1 小麦抗旱性分类及评价第40-41页
    5.2 20%PEG-6000 胁迫下不同抗旱性品种间脯氨酸含量变化存在差异第41页
    5.3 20%PEG-6000 胁迫下不同抗旱性品种间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存在差异第41页
    5.4 复水过程不同抗旱性品种间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存在差异第41页
    5.5 胚芽鞘长度与胁迫前后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增量的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分析及其竞合演化研究
下一篇:益生菌药物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