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饲料与营养论文

饲粮硫酸钠对产蛋鸡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0页
    1.1 硫酸钠的作用机理第14-16页
        1.1.1 钠离子在动物机体中的作用第14-15页
        1.1.2 硫酸根离子在动物机体中作用机理第15页
        1.1.3 饲粮离子平衡第15-16页
    1.2 硫酸钠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1 硫酸钠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2 硫酸钠在反刍动物中养殖中的应用第17页
        1.2.3 硫酸钠在猪和兔养殖中的应用第17页
    1.3 小结第17-18页
    1.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8页
        1.4.1 实际生产中的添加剂量第18页
        1.4.2 硫酸钠影响家禽生产性能的确切机理第18页
    1.5 研究的意义和途径第18-20页
        1.5.1 研究意义第18页
        1.5.2 本论文解决问题的途径第18-19页
        1.5.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硫酸钠对产蛋鸡的有效性评价第20-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2 饲养管理第21页
        2.1.3 试验饲粮第21页
    2.2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第21-22页
        2.2.1 生产性能第21-22页
        2.2.2 蛋品质第22页
        2.2.3 血液离子检测第22页
        2.2.4 数据分析第22页
    2.3 结果第22-27页
        2.3.1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第22-23页
        2.3.2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壳品质的影响第23页
        2.3.3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鸡蛋品质的影响第23-26页
        2.3.4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血液离子含量的影响第26-27页
    2.4 讨论第27-28页
        2.4.1 硫酸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第27页
        2.4.2 硫酸钠对蛋品质的影响第27-28页
        2.4.3 硫酸钠对蛋鸡血液离子含量的影响第28页
    2.5 结论第28-29页
第三章 硫酸钠对产蛋鸡的安全性评价第29-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1.1 试验材料第30页
        3.1.2 方法第30页
        3.1.3 饲养管理第30-31页
        3.1.4 试验饲粮第31页
    3.2 指标测定及方法第31-33页
        3.2.1 生产性能第31页
        3.2.2 蛋品质第31-32页
        3.2.3 血气指标和血液离子第32页
        3.2.4 血常规血液指标第32页
        3.2.5 血液生化第32页
        3.2.6 器官指数第32页
        3.2.7 器官切片第32-33页
    3.3 统计分析第33页
    3.4 结果第33-39页
        3.4.1 硫酸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3.4.2 硫酸钠对蛋品质的影响第34页
        3.4.3 硫酸钠对蛋鸡血气指标和血液离子的影响第34-35页
        3.4.4 硫酸钠对蛋鸡血常规的影响第35-36页
        3.4.5 硫酸钠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6-37页
        3.4.6 脏器指数第37页
        3.4.7 切片观察第37-39页
    3.5 讨论第39-43页
        3.5.1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5.2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品质的影响第40-41页
        3.5.3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血气指标和血液离子的影响第41页
        3.5.4 饲粮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血常规指标的影响第41-42页
        3.5.5 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2页
        3.5.6 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脏器指数的影响第42页
        3.5.7 饲粮中添加硫酸钠对蛋鸡脏器组织的影响第42-43页
    3.6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44-45页
    4.1 主要结论第44页
    4.2 创新点第44页
    4.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致谢第51-53页
作者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CD16及其介导PRRSV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
下一篇:两个水稻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