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均温板制备与可视化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页 |
1.2 均温板简介 | 第14-17页 |
1.3 均温板制程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 均温板机理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均温板实验系统设计 | 第26-46页 |
2.1 实验台系统的设计 | 第26-29页 |
2.2 均温板的设计 | 第29-33页 |
2.2.1 均温板上下板的设计 | 第29-31页 |
2.2.2 吸液芯的选择及其微观结构 | 第31-32页 |
2.2.3 工质的选择与充液率 | 第32-33页 |
2.3 可视化实验系统设计 | 第33-36页 |
2.3.1 可视化加热保温系统与冷却系统 | 第33-34页 |
2.3.2 可视化均温板设计 | 第34-36页 |
2.4 均温板的制备 | 第36-40页 |
2.4.1 泡沫金属吸液芯 | 第36-37页 |
2.4.2 清洗 | 第37-38页 |
2.4.3 烧结 | 第38页 |
2.4.4 检漏 | 第38页 |
2.4.5 充液与抽真空 | 第38-39页 |
2.4.6 焊接封口 | 第39-40页 |
2.4.7 可视化均温板的制备 | 第40页 |
2.5 均温板实验测量系统 | 第40-44页 |
2.5.1 热电偶标定与布置 | 第40-41页 |
2.5.2 测试结果计算基本公式 | 第41-43页 |
2.5.3 实验系统的误差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均温板原理与理论模型 | 第46-60页 |
3.1 均温板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46-51页 |
3.1.1 表面张力与毛细驱动力 | 第46-48页 |
3.1.2 流动阻力 | 第48-50页 |
3.1.3 均温板传热极限 | 第50-51页 |
3.2 吸液芯的等效传热系数 | 第51-53页 |
3.2.1 烧结吸液芯的等效传热系数 | 第51-52页 |
3.2.2 沟槽吸液芯的等效传热系数 | 第52-53页 |
3.3 均温板热阻理论模型 | 第53-58页 |
3.3.1 均温板热阻模型 | 第53页 |
3.3.2 均温板上下铜壁热阻 | 第53-54页 |
3.3.3 均温板下吸液芯与蒸发热阻 | 第54-55页 |
3.3.4 均温板上吸液芯与冷凝热阻 | 第55-56页 |
3.3.5 上下板导热硅脂热阻 | 第56页 |
3.3.6 冷却水套的热阻 | 第56页 |
3.3.7 热阻值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60-80页 |
4.1 均温板测试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4.1.1 均温板的轴向热阻 | 第60-64页 |
4.1.2 均温板的扩散热阻 | 第64-67页 |
4.1.3 市购均温板性能测试分析 | 第67-69页 |
4.2 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8页 |
4.2.1 性能变化测试 | 第69-75页 |
4.2.2 均温板的轴向热阻对比 | 第75-76页 |
4.2.3 均温板的启动时间对比 | 第76-77页 |
4.2.4 均温板极限功率对比 | 第77-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可视化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80-92页 |
5.1 可视化测试系统 | 第80-81页 |
5.2 可视化测试结果分析 | 第81-90页 |
5.2.1 充液率为 100%的实验分析 | 第81-88页 |
5.2.2 充液率为 30%的实验分析 | 第88-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总结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