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1 西安明城区存量更新的困境 | 第12页 |
1.1.2 居住地块密度研究与城市形态的演进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的必要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1 居住地块 | 第14页 |
1.3.2 密度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6.1 城市形态密度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6.2 居住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6.3 西安居住空间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1.6.4 西安明城区形态研究 | 第23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2 明城区居住空间生产与现状类型 | 第26-38页 |
2.1 西安住宅建设总体背景 | 第26-29页 |
2.1.1 建国前建设背景 | 第26-27页 |
2.1.2 1950-1980公有住房建设主导时期 | 第27-28页 |
2.1.3 1981-1990住宅建设恢复调整时期 | 第28页 |
2.1.4 1991—2000住房改革综合开发时期 | 第28-29页 |
2.1.5 2001—2015商品住宅主导建设时期 | 第29页 |
2.2 建国后明城区居住空间生产方式 | 第29-34页 |
2.2.1 私人建房 | 第30-31页 |
2.2.2 房地局建房 | 第31-33页 |
2.2.3 公有单位自建 | 第33页 |
2.2.4 商品房开发 | 第33-34页 |
2.3 历时特征——明城区居住空间现状分布 | 第34-36页 |
2.3.1 明城区总体居住空间分布 | 第34页 |
2.3.2 明城区历时性阶段现状划分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3 明城区居住空间总体密度现状 | 第38-72页 |
3.1 明城区居住人口密度 | 第39-48页 |
3.1.1 明城区人口总体特征 | 第39-43页 |
3.1.2 明城区社区人口与居住密度 | 第43-46页 |
3.1.3 明城区居住人口密度分析 | 第46-48页 |
3.2 明城区整体空间密度现状 | 第48-67页 |
3.2.1 形态认知方式——conzen城镇平面形态分析 | 第48-49页 |
3.2.2 密度量化分析参量指标 | 第49-51页 |
3.2.3 明城区形态演进方式 | 第51-52页 |
3.2.4 明城区现状形态要素 | 第52-55页 |
3.2.5 整体空间密度现状 | 第55-67页 |
3.3 明城区居住空间总体特征 | 第67-70页 |
3.3.1 建筑覆盖率现状 | 第67-68页 |
3.3.2 容积率现状 | 第68页 |
3.3.3 开放空间率现状 | 第68页 |
3.3.4 平均层数现状 | 第68-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4 私建住宅地块现状密度分析 | 第72-88页 |
4.1 地块分布与类型 | 第72-75页 |
4.1.1 私建住宅现状分布 | 第72-74页 |
4.1.2 私建住宅现状总体特征 | 第74页 |
4.1.3 私建住宅现状类型 | 第74-75页 |
4.2 传统院落遗存密度现状 | 第75-80页 |
4.2.1 传统院落遗存分布 | 第75-77页 |
4.2.2 传统院落遗存样本密度特征 | 第77-80页 |
4.3 私建更新住宅密度现状 | 第80-85页 |
4.3.1 私建更新住宅分布 | 第80-81页 |
4.3.2 私建更新住宅样本密度特征 | 第81-85页 |
4.4 私建住宅地块密度成因 | 第85-86页 |
4.4.1 人口规模与住宅用地供需的矛盾 | 第85页 |
4.4.2 传统院落边界对住宅用地的约束 | 第85页 |
4.4.3 私人建房的建造标准 | 第85-86页 |
4.5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5 1950-198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密度分析 | 第88-102页 |
5.1 1950-198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概况 | 第88-90页 |
5.1.1 地块现状总体分布 | 第88-89页 |
5.1.2 地块生产方式特征 | 第89-90页 |
5.2 1950-198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现状 | 第90-94页 |
5.2.1 密度指标信息 | 第90-91页 |
5.2.2 建筑覆盖率特征 | 第91-92页 |
5.2.3 容积率特征 | 第92页 |
5.2.4 平均层数特征 | 第92-93页 |
5.2.5 开放空间率特征 | 第93-94页 |
5.3 1950-1980年代福利住房地块样本分析 | 第94-98页 |
5.3.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94-96页 |
5.3.2 1950-1980年代福利住宅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96页 |
5.3.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96-98页 |
5.4 1950-198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成因 | 第98-99页 |
5.4.1 苏联住宅工业化思想 | 第98页 |
5.4.2 住宅建设标准与经济投资 | 第98-99页 |
5.4.3 行列式住宅布局模式 | 第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6 1980-199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密度分析 | 第102-124页 |
6.1 1980-199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概况 | 第102-104页 |
6.1.1 地块现状总体分布 | 第102-103页 |
6.1.2 地块生产方式特征 | 第103-104页 |
6.2 1980-199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现状 | 第104-110页 |
6.2.1 密度指标信息 | 第104-107页 |
6.2.2 建筑覆盖率 | 第107-108页 |
6.2.3 容积率特征 | 第108页 |
6.2.4 平均层数特征 | 第108-109页 |
6.2.5 开放空间率特征 | 第109-110页 |
6.3 1980-1990年代单位自建地块样本分析 | 第110-114页 |
6.3.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10-112页 |
6.3.2 1980-1990年代单位自建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12页 |
6.3.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12-114页 |
6.4 1980-1990年代国企开发商品住宅地块样本分析 | 第114-119页 |
6.4.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15页 |
6.4.2 1980-1990年代国企开发商品住宅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15-117页 |
6.4.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17-119页 |
6.5 1980-199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成因 | 第119-121页 |
6.5.1 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 | 第119-120页 |
6.5.2 城市住宅建设方式转变:综合开发 | 第120页 |
6.5.3 居住地块规划设计多样化发展 | 第120-12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7 1990-200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密度分析 | 第124-150页 |
7.1 1990-2000年代居住地块现状概况 | 第124-126页 |
7.1.1 地块现状总体分布 | 第124-125页 |
7.1.2 地块生产方式特征 | 第125-126页 |
7.2 1990-200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现状 | 第126-135页 |
7.2.1 密度指标信息 | 第127-131页 |
7.2.2 建筑覆盖率特征 | 第131-132页 |
7.2.3 容积率特征 | 第132-133页 |
7.2.4 平均层数特征 | 第133页 |
7.2.5 开放空间率特征 | 第133-135页 |
7.3 1990-2000年代拆迁安置地块样本分析 | 第135-138页 |
7.3.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35页 |
7.3.2 1990-2000年代拆迁安置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35-137页 |
7.3.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37-138页 |
7.4 1990-2000年代单位自建地块样本分析 | 第138-142页 |
7.4.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38页 |
7.4.2 1990-2000年代单位自建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38-140页 |
7.4.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40-142页 |
7.5 1990-2000年代商品住宅地块样本分析 | 第142-145页 |
7.5.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42页 |
7.5.2 1990-2000年代商品住宅地块密度现状 | 第142-144页 |
7.5.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44-145页 |
7.6 1990-2000年代居住地块密度成因 | 第145-147页 |
7.6.1 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需求 | 第145-146页 |
7.6.2 多样化的居住标准和住宅类型 | 第146页 |
7.6.3 “拆一安一”的政策实施 | 第146-147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8 2000-2015年代居住地块现状密度分析 | 第150-168页 |
8.1 2000-2015年代居住地块现状概况 | 第150-152页 |
8.1.1 地块现状总体分布 | 第150-151页 |
8.1.2 地块生产方式特征 | 第151-152页 |
8.2 2000-2015年代居住地块密度现状 | 第152-156页 |
8.2.1 密度指标信息 | 第152-154页 |
8.2.2 建筑覆盖率特征 | 第154页 |
8.2.3 容积率特征 | 第154-155页 |
8.2.4 平均层数特征 | 第155页 |
8.2.5 开放空间率特征 | 第155-156页 |
8.3 2000-2015年代商品住宅地块样本分析 | 第156-161页 |
8.3.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56-157页 |
8.3.2 2000-2015年代商品住宅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57-159页 |
8.3.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59-161页 |
8.4 2000-2015年代商住公寓地块样本分析 | 第161-165页 |
8.4.1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61页 |
8.4.2 2000-2015年代商住公寓地块样本密度现状 | 第161-163页 |
8.4.3 样本地块空间形态差异分析 | 第163-165页 |
8.5 2000-2015年代居住地块密度成因 | 第165-166页 |
8.5.1 城市更新方式复合 | 第165页 |
8.5.2 小地块开发建设 | 第165-166页 |
8.5.3 不同群体对住宅需求的差异 | 第166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68页 |
9 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特征评价与控制 | 第168-200页 |
9.1 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特征总结 | 第168-182页 |
9.1.1 居住人口特征 | 第168-169页 |
9.1.2 居住指标特征 | 第169-175页 |
9.1.3 居住形态特征 | 第175-182页 |
9.2 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现状评价 | 第182-192页 |
9.2.1 以内部居住生活品质为标准 | 第182-183页 |
9.2.2 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标准 | 第183-191页 |
9.2.3 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问题总结 | 第191-192页 |
9.3 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控制展望 | 第192-197页 |
9.3.1 居住地块控制框架 | 第192-193页 |
9.3.2 居住地块控制指标 | 第193-197页 |
9.3.3 将居住地块密度控制体系纳入明城保护规划的必要 | 第197页 |
9.4 小结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0页 |
10 结语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