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变形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工程实例 | 第14-15页 |
1.2.3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控制标准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单孔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20-30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单孔隧道peck经验理论公式 | 第20-22页 |
2.3 新建单孔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公式 | 第22-25页 |
2.3.1 既有隧道刚度下沉降槽宽度参数的修正 | 第23-24页 |
2.3.2 地层中不同埋深下沉降槽宽度系数的修正 | 第24页 |
2.3.3 新建单洞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peck经验公式 | 第24-25页 |
2.4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双孔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30-52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双孔隧道地层沉降计算 | 第30-34页 |
3.2.1 上下行线地铁隧道近距离平行建设 | 第30-32页 |
3.2.2 上下行线地铁隧道远距离平行建设 | 第32-34页 |
3.3 新建双孔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公式 | 第34-45页 |
3.3.1 双孔隧道建设相互影响类型划分 | 第34-40页 |
3.3.2 近距离双孔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变形计算 | 第40-44页 |
3.3.3 远距离双孔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变形计算 | 第44-45页 |
3.4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5-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沉降控制基准研究 | 第52-75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路判断准则 | 第52-53页 |
4.3 基于不同因素下穿既有线路沉降制基准研究 | 第53-72页 |
4.3.1 基于既有隧道结构最大弯矩沉降研究 | 第54-64页 |
4.3.2 基于既有隧道结构曲率半径沉降研究 | 第64-66页 |
4.3.3 基于既有隧道结构容许应力沉降研究 | 第66-68页 |
4.3.4 基于既有隧道轨道结构变形沉降研究 | 第68-69页 |
4.3.5 基于既有隧道结构容许切应变沉降研究 | 第69-72页 |
4.4 新建黄土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线路预警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