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艺术风格的坚守与转变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6-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贾樟柯电影创作背景与发展阶段 | 第11-18页 |
一、贾樟柯电影的创作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11-15页 |
(一) 国内创作环境与代际导演的影响 | 第11-13页 |
(二) 西方电影理论与思潮的影响 | 第13-15页 |
二、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发展阶段 | 第15-18页 |
(一) 探索阶段(1994年——1995年) | 第15-16页 |
(二) 成熟阶段(1997年——2002年) | 第16-17页 |
(三) 蜕变阶段(2004年至今)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贾樟柯电影艺术风格的坚守 | 第18-31页 |
一、现实的人文关怀 | 第18-24页 |
(一) 底层的人物形象 | 第18-21页 |
(二) 现实的生活关注 | 第21-24页 |
二、纪实的影像风格 | 第24-31页 |
(一) 长镜头的运用 | 第24-25页 |
(二) 实景拍摄与同期录音 | 第25-27页 |
(三) 开放式的结尾 | 第27-28页 |
(四) 现实的多重声音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贾樟柯电影艺术风格的转变 | 第31-46页 |
一、叙事策略的转变 | 第32-36页 |
(一) 叙事结构:由碎片化到板块化 | 第32-33页 |
(二) 叙事空间:从故乡到世界 | 第33-34页 |
(三) 叙事主题:由边缘向大众 | 第34-35页 |
(四) 叙事客体:从内在精神到外在生存 | 第35-36页 |
二、符号化风格的呈现 | 第36-41页 |
(一) 时空符号:时代变迁的表现 | 第37-39页 |
(二) 物质符号:人物命运的暗示 | 第39-40页 |
(三)精神符号:情感的抒发与文化的思考 | 第40-41页 |
三、商业化风格的显现 | 第41-43页 |
(一) 明星的引入 | 第41-42页 |
(二) 动画与媒介元素的运用 | 第42页 |
(三) 超现实元素的添加 | 第42-43页 |
四、话语与文化的转变 | 第43-46页 |
(一) 话语转变:从个人到主流 | 第43-44页 |
(二) 文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贾樟柯电影艺术风格的坚守与转变的思考 | 第46-53页 |
一、注重人文关怀 | 第46-48页 |
二、注重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 | 第48-51页 |
三、在当代电影市场发展下的市场营销问题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