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1 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短板” | 第13页 |
1.1.2 农业现代化亟需大量学术型人才引领 | 第13-14页 |
1.1.3 我国农科学术型人才及其后备军不足 | 第14页 |
1.1.4 我国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农科 | 第21页 |
2.1.2 学术型人才 | 第21-22页 |
2.1.3 学术型研究生 | 第22页 |
2.1.4 成才规律 | 第22页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2.2.1 高等教育学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2.2.2 人才学理论依据 | 第23页 |
2.2.3 系统论依据 | 第23-24页 |
3 农科学术型人才的成才规律探讨 | 第24-34页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3.1.1 人员性别及年龄状况 | 第24-25页 |
3.1.2 人员出生地与工作地状况 | 第25页 |
3.1.3 毕业院校状况 | 第25-26页 |
3.1.4 任职状况 | 第26-27页 |
3.2 农科学术型人才的特点 | 第27-30页 |
3.2.1 地缘优势明显 | 第27-28页 |
3.2.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第28-29页 |
3.2.3 系统学习过农业专业知识 | 第29页 |
3.2.4 任职于高校或研究机构 | 第29-30页 |
3.2.5 拥有一支优秀创新团队 | 第30页 |
3.3 农科学术型人才的成才规律 | 第30-34页 |
3.3.1 政府引导规律 | 第31页 |
3.3.2 内在驱动规律 | 第31-32页 |
3.3.3 教育培养规律 | 第32页 |
3.3.4 实践成才规律 | 第32-33页 |
3.3.5 探索创新规律 | 第33-34页 |
4 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 第34-48页 |
4.1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4.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4.1.2 对象选择与调查统计 | 第35-36页 |
4.2 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成效 | 第36-37页 |
4.2.1 培养方案趋于完善 | 第36页 |
4.2.2 师资力量日益增强 | 第36页 |
4.2.3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 第36-37页 |
4.2.4 培养条件日趋优越 | 第37页 |
4.2.5 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 第37页 |
4.3 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4.3.1 政府实施优惠政策效果不佳 | 第37-38页 |
4.3.2 学生攻读农学硕博士学位兴趣不浓 | 第38-40页 |
4.3.3 学校培养与学术能力培养脱节 | 第40-42页 |
4.3.4 学校校内实践基地匮乏 | 第42-43页 |
4.3.5 学生探索创新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4.4 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4.4.1 政府方面 | 第44-45页 |
4.4.2 社会方面 | 第45-46页 |
4.4.3 学校方面 | 第46页 |
4.4.4 学生方面 | 第46-48页 |
5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启示 | 第48-57页 |
5.1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 第48页 |
5.2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 第48-50页 |
5.2.1 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 第48-49页 |
5.2.2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 第49-50页 |
5.3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资助 | 第50-51页 |
5.3.1 奖学金 | 第50-51页 |
5.3.2 助学金 | 第51页 |
5.4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多重指导 | 第51-52页 |
5.4.1 研究生导师 | 第52页 |
5.4.2 咨询委员会和研究生顾问 | 第52页 |
5.5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学习 | 第52-53页 |
5.6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 | 第53-54页 |
5.6.1 课程评价 | 第53页 |
5.6.2 综合能力考试 | 第53-54页 |
5.6.3 论文撰写及答辩 | 第54页 |
5.7 美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57页 |
5.7.1 树立农科学术型研究生服务社会的培养理念 | 第54-55页 |
5.7.2 增强农科研究生招生的针对性和多元化 | 第55页 |
5.7.3 推动农科研究生资助多样化 | 第55页 |
5.7.4 实施农科研究生多重指导 | 第55-56页 |
5.7.5 促进农科研究生多渠道发展学业 | 第56页 |
5.7.6 改善农科研究生的考评方式 | 第56-57页 |
6 我国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57-63页 |
6.1 更新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理念 | 第57-58页 |
6.2 修订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 第58页 |
6.3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人才成长环境 | 第58-59页 |
6.4 深化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改革 | 第59-60页 |
6.4.1 优化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 第59-60页 |
6.4.2 提高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课堂质量 | 第60页 |
6.5 加强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 | 第60-61页 |
6.5.1 扩大农科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导师队伍规模 | 第60-61页 |
6.5.2 聘请校外人才兼职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 第61页 |
6.6 完善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页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63-6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一 农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第69-73页 |
附录二 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成才规律访谈提纲 | 第73-75页 |
附录三 读研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75-76页 |
附录四 读研期间文章发表与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