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铸轧辊面与熔池界面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及结果验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双辊薄带铸轧技术概况 | 第10-11页 |
1.2 双辊薄带铸轧生产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双辊薄带铸轧生产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双辊薄带铸轧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1.3 辊面—熔池界面换热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辊面—熔池界面换热系数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2 辊面—熔池界面换热系数的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3.3 辊面—熔池界面换热系数的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7-20页 |
1.4.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铸轧热流凝固基本理论 | 第20-33页 |
2.1 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2.2 传热及凝固 | 第21-26页 |
2.2.1 热能传递基本方式 | 第21-23页 |
2.2.2 导热微分方程 | 第23-25页 |
2.2.3 凝固与潜热 | 第25-26页 |
2.3 湍流模型 | 第26-28页 |
2.4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8-29页 |
2.4.1 连续性方程 | 第28页 |
2.4.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8-29页 |
2.4.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9页 |
2.5 热传导反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2页 |
2.5.1 热传导反问题简述 | 第29-30页 |
2.5.2 热传导反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熔池与铸辊接触区的热边界实验研究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34-39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4-35页 |
3.3.2 实验材料与试样 | 第35-36页 |
3.3.3 实验装置 | 第36-38页 |
3.3.4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3.4 实验数据读取 | 第39-42页 |
3.4.1 提高实验精度措施 | 第39-40页 |
3.4.2 实验数据读取及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界面换热系数的反求及修正 | 第43-52页 |
4.1 实验数据后处理 | 第43-48页 |
4.1.1 基于热传导反分析法求解换热系数的方法 | 第43-44页 |
4.1.2 界面换热系数的求解 | 第44-46页 |
4.1.3 反求结果的验证 | 第46-48页 |
4.2 界面换热系数的修正 | 第48-49页 |
4.2.1 自变量的转换 | 第48-49页 |
4.2.2 轧制阶段换热情况处理 | 第49页 |
4.3 不同辊面—熔池界面换热系数的提出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界面换热系数的模拟验证与对比 | 第52-65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数学模型设置 | 第52-54页 |
5.2.1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52-54页 |
5.2.2 网格划分 | 第54页 |
5.3 出口温度对比 | 第54-60页 |
5.3.1 数值模拟与实际生产出口温度对比 | 第54-59页 |
5.3.2 不同界面换热系数的出口温度对比 | 第59-60页 |
5.4 熔池凝固情况对比 | 第60-63页 |
5.4.1 不同浇注温度的熔池凝固情况对比 | 第60-62页 |
5.4.2 不同界面换热系数的熔池凝固情况对比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