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推广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平为研究区域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0-17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文献综述法第13页
        1.3.2 案例研究法第13-14页
        1.3.3 系统研究法第14页
        1.3.4 层次分析法第14页
        1.3.5 对比分析法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5-17页
        1.5.1 重点难点第15-16页
        1.5.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理论内涵及外延第17-19页
        2.1.1 新型经营主体第17-18页
        2.1.2 农业推广与农业推广模式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1页
        2.2.1 农业推广技术扩散理论第19页
        2.2.2 农业弱质性理论第19-20页
        2.2.3 内源发展理论第20-21页
3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推广现状分析第21-30页
    3.1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广可行性第22-23页
    3.2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推广主要形式第23-26页
        3.2.1 利用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参与推广第23-24页
        3.2.2 直接从事农民科教培训参与推广第24页
        3.2.3 实施农业项目参与推广第24-25页
        3.2.4 开展有偿服务促进推广第25-26页
        3.2.5 出售生产资料推动推广第26页
    3.3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广典型模式第26-30页
        3.3.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圣农模式第26-27页
        3.3.2 专业合作社——茶富“笋干合作社”第27-28页
        3.3.3 行业协会——延平区生猪养殖协会第28-30页
4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推广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0-45页
    4.1 构建南平市农业推广模式指标评价体系第30-41页
        4.1.1 构建南平市农业推广模式指标评价体系的意义第30页
        4.1.2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第30-31页
        4.1.3 确立模型第31页
        4.1.4 构建判断矩阵第31-35页
        4.1.5 权重值计算第35-41页
    4.2 评价结果分析第41-42页
    4.3 南平市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影响分析第42-45页
        4.3.1 对政府主导推广模式的影响第42-43页
        4.3.2 对科研院校推广模式的影响第43页
        4.3.3 对合作组织推广模式的影响第43-44页
        4.3.4 对涉农企业推广模式的影响第44-45页
5 国内外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广成熟模式的经验启示第45-51页
    5.1 美国家庭农场“三位一体”推广模式第45-47页
        5.1.1 美国家庭农场参与推广的形式第45-46页
        5.1.2 美国家庭农场参与推广的经验启示第46-47页
    5.2 日本农协“群众性自我服务”推广模式第47-48页
        5.2.1 日本农协参与推广的形式第47页
        5.2.2 日本农协参与推广的经验启示第47-48页
    5.3 台湾农会“培训示范式”推广模式第48-50页
        5.3.1 台湾农会参与推广的形式第49页
        5.3.2 台湾农会参与推广的经验启示第49-50页
    5.4 成熟模式经验总结第50-51页
6 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业推广模式创新的对策研究第51-55页
    6.1 转变推广参与者地位第51-52页
    6.2 实现科技、教育、推广有效对接第52页
    6.3 开辟多元化技术传播路径第52-53页
    6.4 创新推广方法和手段第53页
    6.5 健全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增强推广质量第53-54页
    6.6 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第54-55页
7 结束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英语句法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幼儿园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