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脑卒中现状概述 | 第15页 |
1.2 脑卒中病理机制及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 脑卒中的药物治疗现状 | 第23-25页 |
1.3.1 溶栓治疗 | 第23-24页 |
1.3.2 降纤药物与抗凝药物 | 第24页 |
1.3.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第24页 |
1.3.4 神经保护治疗 | 第24-25页 |
1.4 STV及其衍生物研究背景 | 第25页 |
1.5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1.5.1 基于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质谱分析的top-down策略 | 第26页 |
1.5.2 基于肽段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分析的bottom-up策略 | 第26-27页 |
1.6 低密度脂蛋白的概述 | 第27-29页 |
1.7 本实验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9-33页 |
1.7.1 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7.3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CAO/R)构建 | 第33-56页 |
2.1 引言 | 第33-35页 |
2.1.1 脑卒中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 第33-35页 |
2.1.2 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模型的优势 | 第35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5-3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2 实验材料及相关溶液 | 第36-38页 |
2.2.3 线栓模型制作准备 | 第38-3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9-46页 |
2.3.1 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2 试验分组和剂量、给药 | 第40-41页 |
2.3.3 模型成功性验证 | 第41-42页 |
2.3.4 生理参数检测 | 第42-43页 |
2.3.5 神经行为学恢复的评估 | 第43-44页 |
2.3.6 脑组织的切取 | 第44-4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2.4.1 血流值测定结果 | 第46-50页 |
2.4.2 生理参数测定结果 | 第50-52页 |
2.4.3 脑梗死面积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2.4.4 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 | 第53-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不同十二烷基硫酸钠-丙烯酰胺凝胶系统(SDS-PAGE)对脑组织蛋白的分离 | 第56-72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3页 |
3.3.1 大鼠脑蛋白质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58-59页 |
3.3.2 不同SDS-PAGE凝胶系统的制备 | 第59-62页 |
3.3.3 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4.2%-17.85% T(线性梯度),5% C(交联度))电泳 | 第62页 |
3.3.4 不同浓度(10% T,2.6% C或 12% T,2.6% C或 15% T,2.6% C)均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62-6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3.4.1 不同系统胶对蛋白分离的影响 | 第63-70页 |
3.4.2 脑组织蛋白的特点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不同时间点MCAO/R模型级联反应过程相关蛋白表达及量的变化 | 第72-97页 |
4.1 引言 | 第72-74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4-7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4.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79页 |
4.3.1 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75-76页 |
4.3.2 大鼠脑组织蛋白质的一维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6-77页 |
4.3.3 大鼠脑组织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法 | 第77-79页 |
4.3.4 统计学分析 | 第7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9-96页 |
4.4.1 脑缺血过程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分析 | 第79-84页 |
4.4.2 相关蛋白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的所涉及的级联反应 | 第84-89页 |
4.4.3 STV与依达拉奉的比较 | 第89-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使用数字化非变性蛋白图谱方法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其相关蛋白 | 第97-117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8-10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98-100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0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0-108页 |
5.3.1 血浆样品的准备 | 第100-101页 |
5.3.2 人血浆蛋白的非变性二维凝胶电泳 | 第101-103页 |
5.3.3 凝胶网格切取 | 第103-104页 |
5.3.4 胶内酶解 | 第104-105页 |
5.3.5 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第105-106页 |
5.3.6 质谱对肽段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106页 |
5.3.7 数据处理及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 第106-107页 |
5.3.8 重构非变性蛋白图谱 | 第107-108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6页 |
5.4.1 MS~E模式与HDMS~E模式的比较 | 第108页 |
5.4.2 Apo B-100 的分布及网格切取区域其他主要的血浆蛋白 | 第108-111页 |
5.4.3 运用数字化蛋白质谱图进行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搜索 | 第111-113页 |
5.4.4 已报道的LDL相关蛋白结果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5.4.5 数字化天然蛋白图谱在分析LDL结合蛋白的特征 | 第114-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附件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