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22页 |
(一) 学术界、司法实务界关于醉酒驾驶行为应否犯罪化的争议 | 第10-12页 |
1. 反对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意见 | 第10-11页 |
2. 赞成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观点 | 第11-12页 |
(二)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理论依据 | 第12-16页 |
1. 醉酒驾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以原因自由行为为视域 | 第12-13页 |
2.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并不违反刑法抑谦原则 | 第13-14页 |
3.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有利于优化刑罚结构 | 第14-16页 |
(三)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政策依据 | 第16-17页 |
1.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 第16页 |
2.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要义 | 第16-17页 |
(四)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现实根据 | 第17-22页 |
1.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现实社会根据 | 第17-19页 |
2. 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的现实立法根据 | 第19-22页 |
二、醉酒驾驶行为入罪后的罪责分析 | 第22-34页 |
(一) 本罪的构成要件 | 第22-26页 |
1.犯罪客体 | 第22页 |
2.犯罪客观要件 | 第22-25页 |
3. 主体要件 | 第25页 |
4. 主观要件 | 第25-26页 |
(二) 本罪的司法认定 | 第26-34页 |
1. 罪与非罪 | 第26-27页 |
2. 此罪与彼罪 | 第27-30页 |
3. 一罪与数罪 | 第30-32页 |
4. 本罪的犯罪形态 | 第32-33页 |
5. 本罪的共同犯罪 | 第33-34页 |
三、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后的其它问题 | 第34-39页 |
(一) 醉酒驾驶行为肇事案件的量刑问题 | 第35-36页 |
1. 切实考虑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认罪悔罪表现 | 第35页 |
2. 醉酒驾驶肇事后报警接受处理后的认定 | 第35-36页 |
3. 对醉酒驾驶肇事案件的量刑要做到严中有宽 | 第36页 |
(二) 严格限制扩大解释 | 第36-37页 |
(三) 本罪的刑事处理原则 | 第37页 |
(四) 进一步规整衔接现有法律 | 第37-38页 |
1. 规整《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适用 | 第37-38页 |
2. 设立配套的民事救济 | 第38页 |
(五) 加强宣传,预防犯罪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