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一、产业区位重构 | 第20-26页 |
二、产业区位重构与区位因子分析 | 第26-28页 |
三、产业区位重构与区位因子重构的关系 | 第28-29页 |
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地域分异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30-37页 |
一、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30-31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31-36页 |
三、创新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7-55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37-39页 |
一、区位因子与制造业区位 | 第37页 |
二、产业区位重构与产业布局优化 | 第37-38页 |
三、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9-47页 |
一、工业区位论 | 第39-41页 |
二、制造业空间结构理论 | 第41-42页 |
三、制造业空间组织理论 | 第42-43页 |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43-44页 |
五、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 第44-47页 |
第三节 制造业区位重构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47-55页 |
一、制造业区位重构的地理过程 | 第47-49页 |
二、制造业区位重构的机制分析 | 第49-50页 |
三、制造业区位重构的空间效应 | 第50-52页 |
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区位重构与空间优化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吉林省制造业发展与布局的背景分析 | 第55-75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55-58页 |
一、自然环境基础 | 第55-56页 |
二、社会经济背景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工业化进程 | 第58-65页 |
一、重化工业体系形成时期(1949—1977) | 第58-60页 |
二、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时期(1978—2002) | 第60-61页 |
三、老工业基地振兴调整时期(2003—至今) | 第61-65页 |
第三节 制造业发展及行业的空间格局 | 第65-75页 |
一、制造业规模演化与行业发展特征 | 第65-67页 |
二、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地域分区 | 第67-75页 |
第四章 吉林省制造业地理集聚、行业集中的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 | 第75-93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 第75-80页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75-77页 |
二、制造业集聚的时序演化 | 第77-78页 |
三、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制造业产业集中格局演变特征 | 第80-84页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80-81页 |
二、制造业整体及主导产业区域性比较 | 第81-83页 |
三、制造业集中格局演变特征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吉林省制造业地理集聚、行业集中格局的影响因素 | 第84-87页 |
一、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5页 |
二、制造业行业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87页 |
第四节 制造业集散格局演化的动力机制 | 第87-93页 |
一、市场综合作用下的激励效应 | 第87-89页 |
二、政府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效应 | 第89-90页 |
三、企业内源性转移及扩张效应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基于因子重构的吉林省制造业地域分工与产业链格局分析 | 第93-121页 |
第一节 区位因子重构及对制造业区位重构的影响 | 第93-102页 |
一、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变化与重构 | 第93页 |
二、市场化进程及全球化市场对制造业区位的影响 | 第93-95页 |
三、技术与知识对制造业区位的影响 | 第95-98页 |
四、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约束对制造业区位的影响 | 第98-99页 |
五、体制机制的革新及产业扶持政策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制造业地域分工格局重构 | 第102-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02-104页 |
二、吉林省各地区制造业中心职能等级规律 | 第104-108页 |
三、吉林省各地区产业专业化特征评价 | 第108-112页 |
四、吉林省制造业地域分工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吉林省制造业产业链及其集聚格局 | 第113-121页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14-115页 |
二、吉林省制造业部门关联分析 | 第115-117页 |
三、吉林省制造业产业链集中度分析 | 第117-121页 |
第六章 吉林省制造业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演化 | 第121-153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制造业企业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演化 | 第121-133页 |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22-125页 |
二、吉林省制造业空间联系特征 | 第125-127页 |
三、吉林省制造业网络化特征 | 第127-131页 |
四、制造业空间联系及网络化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制造业企业集团空间网络化特征 | 第133-140页 |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34-135页 |
二、吉林省制造业企业集团空间网络特征 | 第135-140页 |
第三节 吉林省制造业企业集群网络化特征——以汽车企业为例 | 第140-148页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41-142页 |
二、吉林省汽车企业集群网络特征 | 第142-148页 |
第四节 吉林省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参与性 | 第148-153页 |
一、全球生产网络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重构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二、外资制造企业在吉林省的嵌入性 | 第149-153页 |
第七章 吉林省制造业发展与布局优化对策及建议 | 第153-161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 第153-155页 |
一、巩固支柱产业基础,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 | 第153-154页 |
二、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 第154页 |
三、培育高技术产业,推进制造业结构整体升级 | 第154-155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 第155-158页 |
一、推进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 | 第155-156页 |
二、依托重要产业轴带,推进制造业布局体系重构 | 第156-157页 |
三、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的空间载体效应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吉林省制造业外向型发展与创新发展对策 | 第158-161页 |
一、发挥沿边近海优势,畅通对外通道 | 第158页 |
二、扩大出口拉大作用,开展关键领域国际合作 | 第158页 |
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 | 第158-159页 |
四、吉林省制造业创新发展对策 | 第159-1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61-165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