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沈阳方城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6页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第18页
    1.2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8-19页
        1.2.1 论文研究的缘起第18-19页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9页
    1.3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7页
        1.3.1 对沈阳方城的相关问题研究第19-22页
            1.3.1.1 阐述沈阳方城空间布局和建筑角度第19-20页
            1.3.1.2 提取沈阳方城文化内涵的角度第20页
            1.3.1.3 关于探索沈阳方城历史文化印记的角度第20-21页
            1.3.1.4 探讨沈阳方城街区保护与城市设计改造角度第21-22页
            1.3.1.5 探索沈阳方城改造中新技术应用的角度第22页
        1.3.2 对历史街区中街道景观风貌的相关研究第22-27页
            1.3.2.1 国外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概述第23-24页
            1.3.2.2 我国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研究概述第24-27页
    1.4 论文相关概念阐释第27-31页
        1.4.1 “沈阳方城”与“盛京都城”第27-29页
            1.4.1.1 盛京都城第27-28页
            1.4.1.2 沈阳方城第28-29页
            1.4.1.3 本文用法第29页
        1.4.2 街道第29-30页
            1.4.2.1 街道概念释义第29页
            1.4.2.2 街道与道路第29-30页
            1.4.2.3 对本文所研究街道范围和内容阐释第30页
        1.4.3 景观第30页
        1.4.4 街道景观第30-31页
    1.5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1 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第31页
        1.5.2 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第31-32页
        1.5.3 多学科交叉第32页
    1.6 研究内容的界定第32-33页
        1.6.1 研究时间与空间界定第32页
        1.6.2 研究方向第32-33页
        1.6.3 景观设计风貌定位第33页
    1.7 研究框架第33-35页
    1.8 本文的创新点第35-36页
第二章 沈阳方城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基础第36-58页
    2.1 沈阳方城的发展脉络概述第36-39页
        2.1.1 沈阳方城的发展和历史沿革第36-38页
            2.1.1.1 汉之侯城——起源第36页
            2.1.1.2 明之中卫城——发展第36-37页
            2.1.1.3 清之盛京城——鼎盛第37-38页
            2.1.1.4 民国设计——再续第38页
            2.1.1.5 四九建国后——追忆第38页
        2.1.2 本文研究的时期第38-39页
    2.2 影响街道景观设计的因素第39-48页
        2.2.1 特殊的自然地域特征第39页
        2.2.2 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第39-48页
            2.2.2.1 大俗大雅的民间艺术第39-41页
            2.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1-45页
            2.2.2.3 历史久远的老街第45-48页
    2.3 街道本体因素对于沈阳方城景观风貌的影响第48-51页
        2.3.1 街道的功能第48-50页
            2.3.1.1 交通性道路第48页
            2.3.1.2 生活性道路第48-49页
            2.3.1.3 步行商业街第49页
            2.3.1.4 其他步行空间第49-50页
        2.3.2 与重要历史建筑的区位关系第50-51页
    2.4 上层规划和保护定位对沈阳方城景观风貌的影响第51-56页
        2.4.1 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犯规规范第51-52页
        2.4.2 已有研究成果第52-53页
        2.4.3 “沈阳方城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风貌定位第53-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沈阳方城街道景观风貌现状与问题分析第58-108页
    3.1 从平面图文信息中分析沈阳方城街道格局第58-67页
        3.1.1 整体结构第62-64页
            3.1.1.1 ”井”字结构第62-63页
            3.1.1.2 “九”宫格局第63-64页
        3.1.2 城池体系第64-67页
    3.2 从实际调研中分析沈阳方城整体景观现状问题第67-82页
        3.2.1 基本形态和功能构成情况第67-74页
            3.2.1.1 整体基本形态第67-68页
            3.2.1.2 用地结构第68-69页
            3.2.1.3 用地现状第69-71页
            3.2.1.4 功能构成第71-74页
        3.2.2 主要历史景观现状第74-77页
            3.2.2.1 历史景观节点现状第74-76页
            3.2.2.2 建筑现状第76-77页
        3.2.3 整体景观现状第77-82页
            3.2.3.1 绿化情况第78-79页
            3.2.3.2 街道交通情况第79-82页
    3.3 沈阳方城主要街道空间尺度现状及问题分析第82-90页
        3.3.1 街道长度第82-85页
            3.3.1.1 中街路第83页
            3.3.1.2 正阳街第83-84页
            3.3.1.3 沈阳路第84页
            3.3.1.4 朝阳街第84-85页
        3.3.2 街道空间比例第85-90页
            3.3.2.1 中街路第87-88页
            3.3.2.2 沈阳路第88-89页
            3.3.2.3 通天街-绿廊第89-90页
    3.4 沈阳方城主要街道空间形态现状与问题分析第90-95页
        3.4.1 街道围合程度第91-94页
        3.4.2 街道曲折程度第94-95页
    3.5 沈阳方城街道街道街道影响下的空间肌理分析第95-98页
        3.5.1 街区形状第95-96页
        3.5.2 街道走势第96-97页
        3.5.3 街道连接关系第97-98页
    3.6 沈阳方城街道景观各组成要素现状情况及问题分析第98-107页
        3.6.1 街道绿化现状情况第98-100页
        3.6.2 街道景观设施小品现状第100-101页
        3.6.3 主要街道界面现状第101-107页
    3.7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四章 基于风貌保护的沈阳方城街道景观设计策略和方法研究第108-156页
    4.1 景观视角下方城街道的分类第108-120页
        4.1.1 常规街道分类方式对景观设计中街道风貌因素的忽视第109-110页
            4.1.1.1 按街道等级分类第109页
            4.1.1.2 按街道使用功能分类第109页
            4.1.1.3 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第109-110页
        4.1.2 我国类似案例街道景观的分类设计手法第110-111页
            4.1.2.1 天津城市街区街道景观设计分类方式第110-111页
            4.1.2.2 西安城市街区街道景观设计分类方式第111页
        4.1.3 基于风貌保护的沈阳方城街道分类方法重构第111-117页
            4.1.3.1 沈阳方城街道景观分类应考虑的问题第111-113页
            4.1.3.2 沈阳方城土地功能的置换第113-117页
        4.1.4 沈阳方城街道新的分类方式第117-120页
    4.2 边界穿越型街道景观设计研究第120-130页
        4.2.1 边界穿越型街道现状问题第120-121页
        4.2.2 边界穿越型街道的景观设计策略第121页
        4.2.3 边界穿越型街道景观设计方法——以北顺城路为例第121-130页
            4.2.3.1 边界穿越型街道景观设计原则和要点第121-122页
            4.2.3.2 边界穿越型街道景观设计要素第122-123页
            4.2.3.3 城墙具象表达——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第123-126页
            4.2.3.4 城墙意向的表达第126-128页
            4.2.3.5 城门和角楼的表达第128-130页
    4.3 景观游赏步行道街道景观设计研究第130-142页
        4.3.1 景观游赏步行道现状问题第130-131页
        4.3.2 景观游赏步行道设计策略第131-133页
            4.3.2.1 ”绿廊”的提出第131-132页
            4.3.2.2 景观游赏步行道设计构思第132-133页
        4.3.3 景观游赏步行道景观设计方法——以通天街设计为例第133-142页
            4.3.3.1 景观游赏步行道设计要素第133页
            4.3.3.2 通天街分区第133页
            4.3.3.3 弱化轴线第133-135页
            4.3.3.4 通天街街道尺度的改善第135-137页
            4.3.3.5 通天街分段设计第137-142页
    4.4 休闲商业步行道景观设计研究第142-146页
        4.4.1 休闲商业步行道现状问题第142页
        4.4.2 休闲商业步行道景观设计策略第142页
        4.4.3 休闲商业步行道景观设计方法——以中街商业步行街为例第142-146页
            4.4.3.1 鼓楼遗址设计第142-144页
            4.4.3.2 设施小品第144-145页
            4.4.3.3 景观风貌整体设计第145-146页
    4.5 复合共享型街道景观设计研究第146-147页
        4.5.1 复合共享型街道现状问题第146页
        4.5.2 复合共享型街道设计策略第146页
        4.5.3 复合共享型街道设计研究——以正阳街为例第146-147页
    4.6 街道景观设计中沈阳方城文化内涵的表达第147-155页
        4.6.1 街道景观文化内涵的注入策略第147-148页
            4.6.1.1 用现代的手法表达历史第147-148页
            4.6.1.2 融入现代人留给现代的痕迹第148页
            4.6.1.3 传承”盛京都城”时期的文化特征第148页
        4.6.2 街道景观文化内涵注入的方法第148-149页
            4.6.2.1 场景记忆法第148-149页
            4.6.2.2 符号表达法第149页
        4.6.3 街道景观物质文化内涵的入注第149-152页
            4.6.3.1 索伦杆第149-150页
            4.6.3.2 跨海烟囱第150-151页
            4.6.3.3 满族窗第151-152页
            4.6.3.4 瓦当第152页
        4.6.4 街道景观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入注第152-154页
            4.6.4.1 四平灯市第152页
            4.6.4.2 藏传文化第152-153页
            4.6.4.3 民族文化第153-154页
        4.6.5 用统一的标识明确方城区域第154-155页
            4.6.5.1 设计理念第154页
            4.6.5.2 设计方法第154-155页
    4.7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五章 结论第156-160页
附表第160-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0页
作者简介第17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工程项目第170-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制造业区位重构研究
下一篇: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