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平衡理念的沈阳建筑大学低碳校园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主要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论述 | 第22-23页 |
2.1.1 时空分布格局 | 第22页 |
2.1.2 固碳效应 | 第22页 |
2.1.3 碳源碳汇 | 第22页 |
2.1.4 CFD技术 | 第22-23页 |
2.1.5 二氧化碳扩散动态模拟 | 第23页 |
2.2 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1.1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理论 | 第23-24页 |
2.2.1.2 城市碳氧平衡理论 | 第24页 |
2.2.2 相关方法 | 第24-28页 |
2.2.2.1 碳排放监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2.2 流体力学模拟方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校园碳源碳汇现状量化分析与评价 | 第28-48页 |
3.1 植物的固碳机理及定量计算 | 第28-39页 |
3.1.1 植物固碳机理 | 第28页 |
3.1.2 沈阳建筑大学绿地植物分析 | 第28-30页 |
3.1.3 植物固碳能力比较分析 | 第30-34页 |
3.1.4 基于碳汇固碳的植物选择 | 第34-36页 |
3.1.5 沈阳建筑大学碳汇总量计算 | 第36-39页 |
3.1.5.1 校园碳汇固碳能力计算 | 第36-37页 |
3.1.5.2 校园绿地固碳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3.2 碳源界定及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39-46页 |
3.2.1 碳源的界定 | 第39-40页 |
3.2.2 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0-46页 |
3.3 校园碳平衡的计算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碳源空间分布模拟与评价 | 第48-68页 |
4.1 风环境对校园碳源分布格局影响 | 第48-50页 |
4.2 二氧化碳扩散的模拟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50-55页 |
4.2.1 物理模型 | 第50-51页 |
4.2.2 前处理过程 | 第51-55页 |
4.2.2.1 计算域(风洞) | 第52页 |
4.2.2.2 网格划分与边界定义 | 第52-55页 |
4.2.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4.3.1 二氧化碳空间扩散分布评价 | 第55-57页 |
4.3.2 二氧化碳三维空间扩散分析 | 第57-59页 |
4.3.2.1 水平方向的CO2扩散浓度场分析 | 第57-58页 |
4.3.2.2 垂直方向的CO2扩散浓度场分析 | 第58-59页 |
4.4 实测与CFD模型精度验证 | 第59-66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4.4.2 观测方案设计及观测点布置 | 第60-62页 |
4.4.2.1 观测方案技术路线设计 | 第60页 |
4.4.2.2 观测点的布置 | 第60-62页 |
4.4.2.3 观测时间安排 | 第62页 |
4.4.3 校园二氧化碳实测空间分布 | 第62-65页 |
4.4.3.1 水平方向校园二氧化碳空间分布 | 第62-64页 |
4.4.3.2 垂直方向校园二氧化碳空间分布 | 第64-65页 |
4.4.4 精度验证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校园低碳空间优化策略与措施 | 第68-82页 |
5.1 校园低碳优化策略 | 第68-73页 |
5.1.1 校园碳源减排策略 | 第68-69页 |
5.1.2 校园绿地结构优化策略 | 第69-72页 |
5.1.2.1 水平方向的固碳优化策略 | 第69-71页 |
5.1.2.2 垂直方向的固碳优化策略 | 第71-72页 |
5.1.3 校园绿地功能优化策略 | 第72-73页 |
5.1.3.1 植物配置类型优化策略 | 第72-73页 |
5.1.3.2 树种选择优化策略 | 第73页 |
5.2 校园低碳优化措施 | 第73-80页 |
5.2.1 校园整体功能空间布局 | 第73-75页 |
5.2.2 建筑群体布局形式 | 第75-77页 |
5.2.3 绿地布局和植物选择 | 第77-80页 |
5.2.3.1 绿地布局优化措施 | 第77-78页 |
5.2.3.2 植物群落配置优化措施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 | 第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