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桑叶简介 | 第11页 |
1.2 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3页 |
1.2.1 黄酮类成分 | 第11-12页 |
1.2.2 生物碱类成分 | 第12-13页 |
1.2.3 其他成分 | 第13页 |
1.3 桑叶药理作用研究 | 第13-14页 |
1.3.1 降血糖作用 | 第13页 |
1.3.2 降血脂、抗粥样硬化作用 | 第13-14页 |
1.3.3 抗衰老作用 | 第14页 |
1.3.4 抗肿瘤作用 | 第14页 |
1.3.5 其他作用 | 第14页 |
1.4 黄酮类化合物生合成途径研究 | 第14-18页 |
1.4.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酶 | 第15-17页 |
1.4.3 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因素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桑叶经霜前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20-54页 |
2.1 HPLC-MS法分析桑叶中黄酮类成分 | 第20-32页 |
2.1.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21-32页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 第32-37页 |
2.2.1 仪器与材料 | 第32-3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3 HPLC法同时测定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含量 | 第37-45页 |
2.3.1 仪器与材料 | 第37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2.4 柱前衍生化-HPLC-荧光检测法分析生物碱类成分(DNJ)含量 | 第45-50页 |
2.4.1 仪器与材料 | 第45页 |
2.4.2 实验方法[83] | 第45-46页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2.5 温度与黄酮类成分、生物碱类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桑叶经霜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研究 | 第54-63页 |
3.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第54页 |
3.1.1 仪器与试药 | 第54页 |
3.1.2 材料 | 第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3.2.1 PAL活性测定及条件优化[88] | 第54-56页 |
3.2.2 桑叶经霜前后PAL活性的测定 | 第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3.3.1 PAL活性测定及条件优化 | 第56-61页 |
3.3.2 经霜前后桑叶PAL活性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桑叶经霜前后类黄酮糖基转移酶活性研究 | 第63-71页 |
4.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第63页 |
4.1.1 仪器与试药 | 第63页 |
4.1.2 材料 | 第6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63-64页 |
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4.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4.2.4 色谱条件 | 第64页 |
4.2.5 桑叶经霜前后UFGT活性的测定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4.3.1 UFGT活性的HPLC测定 | 第65-66页 |
4.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考察 | 第66页 |
4.3.3 方法学考察 | 第66-68页 |
4.3.4 经霜前后桑叶中UFGT活性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桑叶PAL、UFGT活性与黄酮类成分、气候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5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5.1.1 桑叶经霜前后PAL、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与平均气候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页 |
5.1.2 桑叶经霜前后PAL、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与黄酮类成分积累量相关性分析 | 第7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5.2.1 桑叶经霜前后PAL、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与平均气候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5.2.2 桑叶经霜前后PAL、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与黄酮类成分积累量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