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p2p借款人信用风险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3-15页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15-16页
    五、研究对象界定第16-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2页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7-19页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色和存在的合理性相关研究第17页
        二、网络借款行为相关研究第17-18页
        三、p2p信用风险模型相关研究第18-19页
        四、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第19页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9-21页
        一、p2p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第20页
        二、关于p2p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相关研究第20-21页
    第三节 文献评述第21-22页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理论概述第22-31页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内涵分析第22-23页
        一、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第22页
        二、p2p网络借贷的特点第22-23页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第23-29页
        一、p2p网络借贷的现状第23-27页
        二、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前景及趋势第27-29页
    第三节 p2p发展和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风险第29-31页
        一、监管和法律风险第29页
        二、运营操作风险第29-30页
        三、信息系统风险第30页
        四、信用风险第30-31页
第三章 p2p借款人信用风险问题分析第31-37页
    第一节 p2p借款人信用风险发生的原因第31-34页
        一、道德风险导致借款人违约第31-32页
        二、逆向选择导致信用风险增大第32-33页
        三、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第33页
        四、借款人自身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分析第33-34页
    第二节 p2p与传统信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比较第34-37页
第四章 p2p借贷双方博弈分析第37-45页
    第一节 博弈模型的建立第37-39页
        一、博弈模型的采用说明第37-38页
        二、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8-39页
    第二节 借贷双方的博弈过程第39-43页
        一、借贷双方的博弈路径第39-40页
        二、平台提供保本措施下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第40-41页
        三、平台未承诺保本措施下借贷双方的博弈第41-43页
    第三节 博弈结果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建立p2p平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第45-60页
    第一节 评估指标的初步选取第45-50页
        一、指标选取的依据第45-48页
        二、数据来源第48页
        三、指标分组及处理第48-50页
    第二节 利用信息增益法进行指标筛选第50-53页
    第三节 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逻辑回归分析第53-60页
        一、实证模型介绍第53-55页
        二、模型检验第55-56页
        三、模型样本外推算第56-57页
        四、结果讨论与分析第57-60页
第六章 控制p2p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建议第60-65页
    第一节 降低借款人道德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的措施第60-62页
        一、加大借款人资料审核的力度,完善征信体系第60-61页
        二、建立贷后追踪机制第61-62页
        三、建立有效的违约追索和惩罚机制第62页
    第二节 科学建立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体系第62-63页
    第三节 加强外部监管,规避相关风险第63-65页
        一、完善相关行业规则第63-64页
        二、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第64-65页
小结与展望第65-67页
    小结第65-66页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众节水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加纳SHEA黄油生产的全球价值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