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 第2章 《开普敦公约》概况 | 第11-22页 |
| 2.1 《开普敦公约》的制定背景 | 第11-12页 |
| 2.2 《开普敦公约》的内容 | 第12-22页 |
| 2.2.1 国际利益制度 | 第12-15页 |
| 2.2.2 违约救济制度 | 第15-18页 |
| 2.2.3 国际登记制度 | 第18-20页 |
| 2.2.4 优先权制度 | 第20-22页 |
| 第3章《开普敦公约》对世界航空租赁业的影响 | 第22-28页 |
| 3.1《开普敦公约》对航空设备融资租赁的积极作用 | 第22-27页 |
| 3.1.1 主体方面 | 第22-23页 |
| 3.1.2 国际公约体系方面 | 第23-27页 |
| 3.2《开普敦公约》在航空设备融资租赁方面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 第4章 《开普敦公约》对我国的影响 | 第28-36页 |
| 4.1 我国民用航空设备融资租赁的历史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 4.2 国内现有法规 | 第30-31页 |
| 4.2.1 航空法领域法规 | 第30页 |
| 4.2.2 融资租赁领域法规 | 第30-31页 |
| 4.3《开普敦公约》对我国相关法律体制的影响 | 第31-34页 |
| 4.4《开普敦公约》对我国民用航空设备租赁产业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第5章 有关中国对策的建议 | 第36-40页 |
| 5.1 我国有关《开普敦公约》的声明 | 第36-37页 |
| 5.2 国内有关航空设备租赁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38页 |
| 5.2.1 完善航空设备登记制度 | 第37-38页 |
| 5.2.2 完善破产和违约救济制度 | 第38页 |
| 5.2.3 弥补立法空白 | 第38页 |
| 5.3 航空公司相关应对建议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