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1页 |
| ·研究的缘由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准备 | 第11-21页 |
| ·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关于“减负”问题的研究 | 第12-17页 |
| ·关于教育政策限度问题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关于“减负”政策限度问题的研究 | 第19页 |
| ·小结 | 第19-21页 |
| 第3章 “减负”政策限度的表现 | 第21-32页 |
| ·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 第21-25页 |
| ·调查目的 | 第21页 |
|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 ·调查对象 | 第21-22页 |
| ·调查结果 | 第22-25页 |
| ·访谈情况概述 | 第25-28页 |
| ·访谈目的 | 第25页 |
| ·访谈提纲设计 | 第25-26页 |
| ·访谈对象 | 第26页 |
| ·访谈结果呈现 | 第26-28页 |
| ·调查结果的分析:“减负”政策效果的考察 | 第28-32页 |
| ·“减负”政策的目标达成情况考察 | 第28-29页 |
| ·“减负”政策的非预期结果考察 | 第29-32页 |
| 第4章 “减负”政策限度的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 ·“减负”政策文本不够科学 | 第32-34页 |
| ·相关概念表述不够清晰 | 第32-33页 |
| ·“减负”政策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 第33-34页 |
| ·“减负”政策没有协调好各政策相关主体的利益 | 第34页 |
| ·“减负”政策与当前的社会观念有冲突 | 第34-35页 |
| ·“减负”政策与当今相关社会制度不协调 | 第35-38页 |
| 第5章 最大限度发挥“减负”政策的积极作用 | 第38-44页 |
| ·合理划分政府在“减负”政策中作为的边界 | 第38-39页 |
| ·为“减负”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利益诉求机会 | 第39-40页 |
| ·全面地、及时地且批判地评估“减负”政策的各种结果 | 第40-42页 |
| ·整合与“减负”政策相关的规则群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 | 第49-53页 |
| 附录A:关于中小学学生负担情况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 附录B:访谈提纲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