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9-15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伯尔曼思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3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研究的可行性 | 第12-14页 |
4 研究方法、创新与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第1章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的形成 | 第15-37页 |
1.1 伯尔曼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影响 | 第17-24页 |
1.1.1 两次世界大战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19-21页 |
1.1.2 60 年代社会动荡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21-24页 |
1.2 皈依基督教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24-28页 |
1.3 罗森斯托克和韦伯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28-35页 |
1.3.1 罗森斯托克 -胡 塞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28-32页 |
1.3.2 韦伯对伯尔曼思想的影响 | 第32-35页 |
1.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2章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7-57页 |
2.1 信仰及其对人们行为的意义 | 第37-46页 |
2.1.1 信仰与信念 | 第38-41页 |
2.1.2 信仰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 第41-44页 |
2.1.3 信仰的属性 | 第44-46页 |
2.2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的厘定 | 第46-55页 |
2.2.1 对法律正义性的信仰 | 第47-49页 |
2.2.2 对法律有机发展、不断演进能力的信仰 | 第49-52页 |
2.2.3 对法律约束性、至上性、参与性、教育性的信仰 | 第52-55页 |
2.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的启示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57-67页 |
3.1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 第57-58页 |
3.2 伯尔曼法律信仰思想对中国社会化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 第58-65页 |
3.2.1 法律信仰、理性自觉、法治文化的有机统一 | 第59-61页 |
3.2.2 法律情感是三者有机统一的动力和润滑剂 | 第61-65页 |
3.3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