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10-15页 |
| §1.3.1 等离子体波导 | 第10-12页 |
| §1.3.2 等离子体纳米光刻技术 | 第12页 |
| §1.3.3 完美吸波器 | 第12-14页 |
| §1.3.4 超高分辨率成像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基本理论 | 第16-30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金属介电常数的计算模型 | 第16-18页 |
| §2.3 表面等离激元的特性 | 第18-25页 |
| §2.3.1 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18-21页 |
| §2.3.2 表面等离激元的光激发方式 | 第21-23页 |
| §2.3.3 表面等离激元的特征参数 | 第23-25页 |
| §2.4 MIM 波导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特性及滤波器的设计 | 第25-29页 |
| §2.4.1 MIM波导中模式传播特性 | 第25-27页 |
| §2.4.2 MIM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第27-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30-35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有限时域差分法 | 第30-34页 |
| §3.2.1 FDTD方法的计算原理 | 第30-32页 |
| §3.2.2 FDTD方法边界条件的选定 | 第32-33页 |
| §3.2.3 FDTD方法数值解的稳定性 | 第33-34页 |
| §3.2.4 FDTD方法激励源的设置 | 第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基于对称多齿状结构的可调谐带阻滤波器设计 | 第35-42页 |
| §4.1 引言 | 第35页 |
| §4.2 对称双齿状金属波导结构的滤波特性 | 第35-39页 |
| §4.2.1 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 §4.2.2 结果讨论 | 第36-39页 |
| §4.3 可调谐超宽带的表面等离激元带阻滤波器 | 第39-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非对称多齿状波导结构SPPs的传输特性研究 | 第42-48页 |
| §5.1 引言 | 第42页 |
| §5.2 非对称单一齿状结构的滤波特性 | 第42-43页 |
| §5.3 可调谐双带阻等离子体滤波器 | 第43-45页 |
| §5.4 基于非对称多齿状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特性 | 第45-4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基于金属/介质/金属超材料结构的吸波器设计 | 第48-53页 |
| §6.1 引言 | 第48页 |
| §6.2 等离子体超材料结构的吸收特性 | 第48-49页 |
| §6.3 双带吸波器 | 第49-52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