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生物学研究的需求 | 第9页 |
·教育改革的需求 | 第9-10页 |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生物学教学的现状 | 第11-12页 |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4-16页 |
·概念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 第14页 |
·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 第14-15页 |
·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模型的界定和分类 | 第16-17页 |
·模型的方法 | 第17页 |
·模型建构原则、方法 | 第17-19页 |
·模型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 | 第18-19页 |
·模型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 第19-21页 |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 第19页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现状 | 第21-25页 |
·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第21-22页 |
·反映出的问题 | 第22-25页 |
·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22页 |
·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22-23页 |
·学生的模型运用能力分析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 第25-44页 |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目标 | 第25-26页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第25页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25-26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26页 |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原则 | 第26-28页 |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教师的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26-27页 |
·与STS 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27页 |
·多媒体辅助原则 | 第27-28页 |
·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案例 | 第28-39页 |
·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模型构建的案例 | 第28-32页 |
·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构建的案例 | 第32-36页 |
·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案例 | 第36-39页 |
·模型构建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39-44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 第39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 | 第39-40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40-41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 | 第41-42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 第42-43页 |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 第44-52页 |
·构建概念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44-46页 |
·构建环状概念模型用以理解知识的联系 | 第44-45页 |
·构建等级概念模型用以纠正知识的偏差 | 第45页 |
·构建放射概念模型用以建立知识的网络 | 第45-46页 |
·构建数学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46-49页 |
·构建表达式数学模型用以计算精确变化 | 第46-47页 |
·构建曲线型数学模型用于观察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构建表格式型数学模型用于处理原始数据 | 第48-49页 |
·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49-52页 |
·构建实物型物理模型用以帮助直观的认识 | 第49-50页 |
·构建示意图物理模型用以促进理性的转化 | 第50页 |
·构建文字型物理模型用以发展抽象的认知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5页 |
附录一 | 第56-58页 |
附录二 | 第58-60页 |
附录三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