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及路径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导言第7-19页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第7-8页
        1.1.1 选题的缘起第7-8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8-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质定位第19-25页
    2.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实践定位第19-21页
        2.1.1 契合社会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前提第19页
        2.1.2 与错误思潮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内容第19-20页
        2.1.3 开展群众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途径第20-21页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理论定位第21-23页
        2.2.1 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理念的转变第21-22页
        2.2.2 政治社会化:传播路径的相通第22页
        2.2.3 政治认同:传播目标的吻合第22-23页
    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质定位第23-25页
        2.3.1 完成“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第23-24页
        2.3.2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手段第24-25页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境遇第25-36页
    3.1 我国多样化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第25-27页
        3.1.1 经济全球化深入带来中外文化融合与碰撞第25页
        3.1.2 经济体制变革和民众主体意识增强造成思想多元第25-26页
        3.1.3 社会结构的调整加剧社会思潮的多样多变第26-27页
        3.1.4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扩大社会思潮传播范围第27页
    3.2 我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类别分析第27-31页
        3.2.1 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第27-29页
        3.2.2 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第29-31页
    3.3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社会影响第31-33页
        3.3.1 拓宽意识形态工作新视域第32页
        3.3.2 增加转型时期的改革成本第32-33页
        3.3.3 重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第33页
    3.4 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第33-36页
        3.4.1 揭示与批判第33-34页
        3.4.2 牵引与导向第34-36页
4 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及成因第36-43页
    4.1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36-39页
        4.1.1 良莠信息共存的传播语境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第36-37页
        4.1.2 社会现实利益矛盾凸显威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根基第37页
        4.1.3 部分干部思想与行为错位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威第37-38页
        4.1.4 传统的传播模式降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第38-39页
    4.2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9-43页
        4.2.1 敌对势力与错误思潮依托现代媒介影响受众第39-40页
        4.2.2 社会思潮依附社会热点制造声势争夺话语权第40-41页
        4.2.3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心理造成复杂影响第41页
        4.2.4“思想”传播意识和精细化操作的传播实践不足第41-43页
5 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探讨第43-53页
    5.1 打造令人信服的传播队伍第43-44页
        5.1.1 提升传播主体专业权威的形象第43页
        5.1.2 塑造传播队伍知行合一的品格第43-44页
    5.2 挖掘贴合现实生活的传播内容第44-46页
        5.2.1 向传统文化探寻思想资源,包装传播内容第44-45页
        5.2.2 向世俗世界学习语言表述,贴合大众需要第45-46页
    5.3 营造健康和谐的传播环境第46-47页
        5.3.1 积极回应来自各方的理论挑战,净化传播环境第46页
        5.3.2 构建社会思潮监控机制,防范不良思潮侵蚀第46-47页
    5.4 构建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第47-49页
        5.4.1 树立自由探讨式的传播理念,尊重受众地位第47-48页
        5.4.2 关照不同受众的精神诉求与现实利益诉求,提升传播实效第48-49页
    5.5 创新多元渗透的传播手段第49-51页
        5.5.1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资源,巩固传播阵地第49-50页
        5.5.2 利用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增添传播魅力第50-51页
    5.6 完善理论传播的反馈机制第51-53页
        5.6.1 重视反馈渠道的疏通和拓宽第51-52页
        5.6.2 推进民情民意表达机制建立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63页
后记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巩固和加强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