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服装原型是服装制版的基础 | 第8页 |
1.1.2 服装定制化依赖高品质服装版型 | 第8-9页 |
1.1.3 各国原型理论的比较研究推动我国服装技术发展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我国服装原型理论比较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服装人体测量 | 第15-29页 |
2.1 人体测量的国际标准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1 服装人体测量国际标准 | 第15-17页 |
2.1.2 人体测量的部位及方法 | 第17-22页 |
2.2 不同国家制版方法中的人体测量 | 第22-25页 |
2.2.1 各国制版人体测量项目对比 | 第22-24页 |
2.2.2 特殊人体测量项目 | 第24-25页 |
2.3 服装制版人体测量数据库 | 第25-28页 |
2.3.1 国标人体测量数据 | 第25-26页 |
2.3.2 制版实验人体测量数据库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3 各国原型制版方法和衣身松量 | 第29-38页 |
3.1 各国女装原型制版方法 | 第29-33页 |
3.1.1 女装原型种类 | 第29-31页 |
3.1.2 制版方法步骤对比 | 第31-33页 |
3.2 服装松量 | 第33-37页 |
3.2.1 服装松量的定义和计算 | 第33-35页 |
3.2.2 各国原型胸围松量比例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平面制版实验的 2D分析与预测 | 第38-58页 |
4.1 制版实验参数的选定 | 第38-40页 |
4.1.1 人体测量参数的选定 | 第38页 |
4.1.2 衣身松量参数的选定 | 第38-39页 |
4.1.3 制版参数的选定 | 第39-40页 |
4.2 平面制版实验:各国原型的绘制 | 第40-52页 |
4.2.1 中国:刘瑞璞第三代女装原型 | 第41-42页 |
4.2.2 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女装原型 | 第42-44页 |
4.2.3 德国:M.Muller&Sohn女装连衣裙原型 | 第44-46页 |
4.2.4 俄罗斯:MSUDT女装连衣裙原型 | 第46-49页 |
4.2.5 英国W. Aldrich半紧身上衣原型 | 第49-51页 |
4.2.6 美国HJ.Armstrong紧身上衣原型 | 第51-52页 |
4.3 各国原型的 2D平面分析和预测 | 第52-57页 |
4.3.1 服装原型人体着装位置预测 | 第54-55页 |
4.3.2 服装原型衣身平衡性预测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5 样衣制作实验的 3D分析与验证 | 第58-73页 |
5.1 样衣制作实验 | 第58-62页 |
5.1.1 样衣制作 | 第58页 |
5.1.2 人台调整 | 第58-59页 |
5.1.3 样衣拍摄 | 第59-62页 |
5.2 样衣实验的 3D分析与预测验证 | 第62-67页 |
5.2.1 衣身穿着位置的验证 | 第62-64页 |
5.2.2 衣身平衡性的验证 | 第64-67页 |
5.3 服装合体性的评判与 3D分析 | 第67-72页 |
5.3.1 服装合体性的主观评判 | 第67-68页 |
5.3.2 服装合体性的客观评判 | 第68-71页 |
5.3.3 服装合体性的评判标准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6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