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1页 |
2.1 电子商务理论 | 第22-23页 |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2.2.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2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 | 第24页 |
2.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 第24-25页 |
2.3 供应链合作伙伴管理理论 | 第25-28页 |
2.3.1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定义 | 第25-26页 |
2.3.2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优势 | 第26-27页 |
2.3.3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管理 | 第27-28页 |
2.4 电子商务供应商合作伙伴管理 | 第28-30页 |
2.4.1 电子商务合作伙伴交易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2.4.2 电子商务供应商合作关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B2R下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 第31-39页 |
3.1 B2R及其供应链 | 第31-32页 |
3.1.1 B2R分析 | 第31页 |
3.1.2 B2R供应链构成分析 | 第31-32页 |
3.1.3 B2R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第32页 |
3.2 B2R与供应链管理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32-35页 |
3.2.1 B2R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2 B2R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3.3 B2R供应链的管理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3.3.1 B2R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3.3.2 B2R供应链的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 第36页 |
3.4 B2R供应商伙伴的管理分析 | 第36-38页 |
3.4.1 B2R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2 B2R供应商伙伴的类型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B2R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 | 第39-48页 |
4.1 目前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39-42页 |
4.1.1 供应商评价指标 | 第39-41页 |
4.1.2 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特点与不足 | 第41-42页 |
4.2 B2R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 第42-43页 |
4.2.1 需求分析 | 第42页 |
4.2.2 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4.3 B2R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6页 |
4.3.1 产品竞争力 | 第44-45页 |
4.3.2 服务水平 | 第45页 |
4.3.3 交货能力 | 第45-46页 |
4.3.4 业务能力 | 第46页 |
4.3.5 发展前景 | 第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B2R供应商评价模型 | 第48-60页 |
5.1 合作伙伴选择方法 | 第48-50页 |
5.1.1 常用的选择方法 | 第48-49页 |
5.1.2 常用的选择方法的缺陷 | 第49-50页 |
5.2 模糊程度层次分析法(FEAHP)确定指标权重 | 第50-53页 |
5.2.1 模糊程度层次分析法(FEAHP)与语言变量 | 第50-52页 |
5.2.2 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52-53页 |
5.3 直觉模糊TOPSIS分析法 | 第53-59页 |
5.3.1 直觉模糊集理论 | 第53-55页 |
5.3.2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5.3.3 基于直觉三角模糊TOPSIS的B2R供应商评价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第60-66页 |
6.1 用FEAHP方法确定B2R评价指标权重 | 第60-62页 |
6.2 用直觉三角模糊TOPSIS对B2R备选供应商进行评价 | 第62-65页 |
6.3 评价结果 | 第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