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2.1 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公众参与第13-14页
        1.2.2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公众参与第14-15页
        1.2.3 交通运输问题解决需要公众参与第15-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1 理论意义第16页
        1.3.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4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第17-20页
        1.4.1 参与主体间利益行为博弈复杂第17-18页
        1.4.2 合理的引入公众参与仍有难度第18页
        1.4.3 公众参与交通问题效果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第18-19页
        1.4.4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的保障措施不完善第19-20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7页
        1.5.1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3页
        1.5.2 国内研究综述第23-27页
    1.6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创新点第27-33页
        1.6.1 研究思路第27-31页
        1.6.2 研究方法第31页
        1.6.3 研究创新点第31-33页
第二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基础研究第33-49页
    2.1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相关概念第33-34页
    2.2 相关理论阐述第34-37页
        2.2.1 新公共管理第34页
        2.2.2 参与式民主理论第34-35页
        2.2.3 治理理论第35-36页
        2.2.4 利益相关者博弈理论第36-37页
    2.3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必要性第37-40页
        2.3.1 公众参与有助于公共利益的体现第37-38页
        2.3.2 公众参与能保障民主权利的运用第38-39页
        2.3.3 公众参与有利于交通资源合理配置第39页
        2.3.4 公众参与提升政府交通管理工作效能第39-40页
    2.4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要素第40-48页
        2.4.1 公众参与主体第40-42页
        2.4.2 公众参与渠道第42-46页
        2.4.3 公众参与领域第46-47页
        2.4.4 公众参与时间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博弈研究第49-67页
    3.1 公众参与交通问题互动博弈分析第49-56页
        3.1.1 博弈利益分析第49-52页
        3.1.2 不同策略博弈分析第52-54页
        3.1.3 博弈应用分析第54-56页
    3.2 公众之间的博弈分析第56-60页
        3.2.1 公众博弈分析第56-57页
        3.2.2 扩展公众博弈分析第57-59页
        3.2.3 均衡解的应用解释第59-60页
    3.3 社交网络背景下演化博弈行为分析第60-64页
        3.3.1 网络结构和博弈行为的协同演化第61-63页
        3.3.2 社交网络上博弈行为趋势应用解释第63-64页
    3.4 基于博弈的机制设计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有效性分析第67-87页
    4.1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67-73页
        4.1.1 参与主体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4.1.2 参与渠道的选择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影响第68-69页
        4.1.3 参与领域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影响第69-70页
        4.1.4 参与时间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影响第70-71页
        4.1.5 信息公开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影响第71-73页
    4.2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有效性模型第73-77页
        4.2.1 托马斯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第73-74页
        4.2.2 改进托马斯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解析第74-77页
    4.3 基于改进托马斯模型的公众参与交通运输问题有效管理第77-86页
        4.3.1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主体的有效管理第78-80页
        4.3.2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渠道的有效管理第80-82页
        4.3.3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领域的有效管理第82-83页
        4.3.4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时间的有效管理第83-84页
        4.3.5 交通运输问题公众参与效果的有效管理第84-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效果评价第87-104页
    5.1 效果评价与决策因素分析第87-89页
        5.1.1 效果评价指标选择第87-88页
        5.1.2 影响变量及选择项集合确定第88-89页
    5.2 自底向上部分:相对重要度与效果评价第89-98页
        5.2.1 评价过程第89-90页
        5.2.2 分类预测模型描述第90-94页
        5.2.3 算例分析第94-98页
    5.3 自顶向下部分:基于AHP的决策第98-103页
        5.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第98-99页
        5.3.2 构造判断矩阵第99-100页
        5.3.3 排序与检验第100-102页
        5.3.4 总排序与结果分析第102-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保障措施第104-129页
    6.1 公众参与有效管理的制度保障第104-111页
        6.1.1 我国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制度环境第104-105页
        6.1.2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制度困境第105-107页
        6.1.3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制度保障措施第107-111页
    6.2 公众参与有效管理的执行保障第111-117页
        6.2.1 公众参与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112-114页
        6.2.2 公众参与执行保障措施第114-117页
    6.3 公众参与有效管理的监督保障第117-127页
        6.3.1 公众参与监督内容第118-121页
        6.3.2 公众参与监督存在的问题第121-123页
        6.3.3 公众参与监督保障措施第123-127页
    6.4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水滑石衍生Ca基氧化物用于CO2的吸附研究
下一篇:多年冻土路基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