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 第13-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3-14页 |
2.1.3 气候状况 | 第14页 |
2.1.4 土壤类型 | 第14页 |
2.1.5 植被类型 | 第14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8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3 数据来源与软件准备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基于面向林地小班对象的植被变化遥感监测 | 第20-40页 |
3.1 数据预处理 | 第20-21页 |
3.2 变化检测方法 | 第21-26页 |
3.2.1 基于小班对象的影像数据分割法 | 第22-23页 |
3.2.2 基于小班对象的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地类分类方法 | 第23-25页 |
3.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3 实验区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26-39页 |
3.3.1 面向小班对象的遥感影像初分割和植被变化小班初提取结果 | 第26-32页 |
3.3.2 基于变化小班影像图斑的多尺度分割和变化信息细提取的结果 | 第32-38页 |
3.3.3 植被发生变化的像斑地类分类和分类后处理 | 第38-39页 |
3.4.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方法研究 | 第40-64页 |
4.1 数据准备 | 第4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4.2.1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4.2.2 特征变量的选取方法 | 第41-42页 |
4.2.3 蓄积量估测模型评价与精度验证 | 第42-43页 |
4.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页 |
4.3 各优势树种地位级表建立 | 第43-50页 |
4.3.1 杉木地位级表的建立 | 第43-45页 |
4.3.2 松树树种地位级表的建立 | 第45-47页 |
4.3.3 硬阔地位级表建立 | 第47-49页 |
4.3.4 地位级表的适用性检验 | 第49页 |
4.3.5 立地质量类型划分 | 第49-50页 |
4.4 特征变量相关分析及优选结果 | 第50-54页 |
4.4.1 杉木树种特征变量相关分析及优选结果 | 第50-52页 |
4.4.2 松树特征变量相关分析及优选结果 | 第52-53页 |
4.4.3 硬阔树种特征变量相关分析及优选结果 | 第53-54页 |
4.5 杉木分不同立地质量类型的蓄积量估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54-57页 |
4.5.1 蓄积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5.2 蓄积量估测模型验证及精度分析 | 第54-57页 |
4.6 松树分不同立地质量类型的蓄积量估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57-60页 |
4.6.1 蓄积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4.6.2 蓄积量估测模型验证及精度分析 | 第57-60页 |
4.7 硬阔树分不同立地质量类型的蓄积量估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60-63页 |
4.7.1 蓄积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4.7.2 蓄积量估测模型验证及精度分析 | 第60-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