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子散斑干涉方法研究 | 第12-19页 |
1.2.1 电子散斑干涉方法 | 第12-15页 |
1.2.2 干涉条纹图和位相滤波方法 | 第15-19页 |
1.3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 | 第19-23页 |
1.3.1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法 | 第19-21页 |
1.3.2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 第21-23页 |
1.4 径向基函数方法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3页 |
第二章 径向基函数基本理论 | 第43-65页 |
2.1 径向基函数概述 | 第43-44页 |
2.2 径向基函数基本原理 | 第44-47页 |
2.3 径向基函数的可用性 | 第47-49页 |
2.4 径向基函数在插值方面的具体表现 | 第49-60页 |
2.5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三章 基于ESPI和RBF的变形测量方法 | 第65-115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电子散斑干涉法基本原理 | 第65-73页 |
3.2.1 电子散斑干涉法的典型光路及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3.2.2 位移和条纹的关系 | 第68-69页 |
3.2.3 位相测量 | 第69-73页 |
3.2.3.1 时间相移法 | 第70-71页 |
3.2.3.2 Fourier变换方法 | 第71-73页 |
3.3 基于RBF的滤波方法 | 第73-96页 |
3.3.1 常见的滤波方法 | 第73-75页 |
3.3.1.1 均值滤波 | 第73-74页 |
3.3.1.2 Butterworth低通滤波 | 第74页 |
3.3.1.3 Gabor滤波 | 第74页 |
3.3.1.4 Goldstein滤波 | 第74-75页 |
3.3.2 预滤波RBF方法 | 第75-91页 |
3.3.2.1 预滤波RBF方法原理 | 第76-80页 |
3.3.2.2 插值计算窗口尺寸的选择 | 第80-81页 |
3.3.2.3 实验验证 | 第81-91页 |
3.3.3 基于局部数据的移动RBF | 第91-96页 |
3.3.3.1 基本原理 | 第91-92页 |
3.3.3.2 局部计算窗口的选择 | 第92-94页 |
3.3.3.3 实验验证 | 第94-96页 |
3.4 基于RBF的位相滤波方法 | 第96-112页 |
3.4.1 常见的位相滤波方法 | 第96-98页 |
3.4.1.1 窗口傅里叶变换 | 第96-97页 |
3.4.1.2 sin/cos滤波 | 第97-98页 |
3.4.2 RBF位相滤波 | 第98-112页 |
3.4.2.1 采样间隔的选择 | 第103-107页 |
3.4.2.2 实验验证 | 第107-112页 |
3.5 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四章 基于DIC和RBF的变形测量方法 | 第115-149页 |
4.1 引言 | 第115页 |
4.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 第115-129页 |
4.2.1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 第116-124页 |
4.2.1.1 原理简介 | 第116-117页 |
4.2.1.2 形函数 | 第117-118页 |
4.2.1.3 相关函数 | 第118-119页 |
4.2.1.4 亚像素插值算法 | 第119-120页 |
4.2.1.5 位移计算方法 | 第120-123页 |
4.2.1.6 应变计算方法 | 第123-124页 |
4.2.2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 第124-129页 |
4.2.2.1 图像采集系统 | 第125页 |
4.2.2.2 相机标定 | 第125-127页 |
4.2.2.3 图像匹配 | 第127页 |
4.2.2.4 三维重建和三维变形计算 | 第127-129页 |
4.3 基于RBF的应变计算 | 第129-140页 |
4.3.1 PD-RBF方法 | 第130-131页 |
4.3.2 RBF与LLS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1-132页 |
4.3.3 形状参数β的选择 | 第132-134页 |
4.3.4 实验验证 | 第134-140页 |
4.3.4.1 2D-DIC实验 | 第135-137页 |
4.3.4.2 3D-DIC实验 | 第137-140页 |
4.4 基于梯度熵的RBF | 第140-145页 |
4.4.1 基本原理 | 第140-142页 |
4.4.2 方法验证 | 第142-145页 |
4.5 小结 | 第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第五章 基于RBF的变形测量方法在实验力学中的应用 | 第149-179页 |
5.1 蜂窝夹芯板的振动特性测量 | 第149-157页 |
5.1.1 振幅波动电子散斑干涉法 | 第150-151页 |
5.1.2 测量系统和实验过程 | 第151-154页 |
5.1.3 预制裂缝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5.2 三点弯曲梁裂缝尖端应变测量 | 第157-161页 |
5.2.1 实验设备、材料和实验过程 | 第158-159页 |
5.2.2 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1页 |
5.3 铸铁断裂过程测试与结构承载力分析 | 第161-174页 |
5.3.1 铸铁断裂过程测试 | 第162-172页 |
5.3.2 结构承载力分析 | 第172-174页 |
5.4 小结 | 第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9-181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9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2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