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阅读知觉广度 | 第8-9页 |
1.3. 阅读知觉广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1.3.1 副中央凹加工理论 | 第9-10页 |
1.3.2 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 | 第10-11页 |
1.3.3 E-Z读者模型 | 第11-12页 |
1.4 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技术 | 第12-15页 |
1.4.1 早期的测量方法 | 第12页 |
1.4.2 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 第12-15页 |
1.5 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5.1 读者年龄 | 第15页 |
1.5.2 阅读材料的难度 | 第15-16页 |
1.5.3 工作记忆容量 | 第16-17页 |
1.5.4 不同书写系统 | 第17页 |
1.6 各语言系统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17-22页 |
1.6.1 拼音文字知觉广度的范围 | 第17-19页 |
1.6.2 其它文字系统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19页 |
1.6.3 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蒙古族大学生蒙古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22-29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被试 | 第22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3 可视窗口的设定 | 第23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5 实验程序 | 第24页 |
2.2.6 数据整理、指标分析和统计方法 | 第24-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1 蒙古族学生在不同窗口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平均值 | 第26-27页 |
2.3.2 蒙古族学生母语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页 |
2.5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蒙古族大学生竖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29-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2.1 被试 | 第29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2.3 可视窗口的设定 | 第29-30页 |
3.2.4 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 | 第30页 |
3.2.5 数据整理、指标分析和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3.3.1 蒙古族学生在不同窗口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平均值 | 第31页 |
3.3.2 蒙古族学生竖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 | 第31-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3.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蒙古族大学生横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 | 第35-4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4.2.1 被试 | 第35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2.3 可视窗口的设定 | 第35-36页 |
4.2.4 实验仪器与实验程序 | 第36页 |
4.2.5 数据整理、指标分析和统计方法 | 第36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4.3.1 蒙古族学生在不同窗口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平均值 | 第36-37页 |
4.3.2 蒙古族学生横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 | 第37-39页 |
4.4 讨论 | 第39页 |
4.5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0-45页 |
5.1 蒙古族大学生蒙古语阅读知觉广度 | 第40页 |
5.2 蒙古族大学生竖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 | 第40-41页 |
5.3 蒙古族大学生横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 | 第41-42页 |
5.4 蒙古族大学生横竖排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对比分析 | 第42页 |
5.5 蒙古族大学生母语和二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问题与不足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