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电磁学、电动力学论文--电磁学论文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超材料吸收器的性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30页
    1.1 超材料完美吸收器的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0-14页
    1.2 超材料完美吸收器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极化不敏感及宽角入射吸收器第14-16页
        1.2.2 双波段及多波段吸收器第16-19页
        1.2.3 宽频吸收器第19页
    1.3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超材料基本性质第19-28页
        1.3.1 金属-介质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第20-25页
        1.3.2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色散性质第25-27页
        1.3.3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完美吸收机制第27-28页
    1.4 本课题内容和意义第28-30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安排第29-30页
第2章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微腔在中红外波段的光学性质第30-42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数值模拟与参数提取第30-34页
        2.2.1 有限元仿真第31-33页
        2.2.2 参数提取第33-34页
    2.3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微腔在中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第34-36页
        2.3.1 模型建立第34-35页
        2.3.2 反射谱分析第35-36页
    2.4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微腔在中红外波段的近场增强第36-40页
        2.4.1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微腔的能量密度、吸收率和品质因子的计算分析第36-38页
        2.4.2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微腔的完美吸收机制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3章 基于三波段超材料吸收器的双圆柱体微腔的近场增强和吸收特性第42-50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三波段超材料吸收器的双圆柱体微腔的吸收特性第42-46页
        3.2.1 模型建立第42-44页
        3.2.2 上层金属的组合单元结构的反射谱分析第44页
        3.2.3 不同结构参数的反射谱分析第44-46页
    3.3 三波段超材料吸收器的双圆柱体微腔的近场增强第46-48页
        3.3.1 三波段超材料吸收器的双圆柱体微腔结构内的能量密度比Q的计算第46-47页
        3.3.2 双圆柱体微腔结构的电磁场强度及电流分布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基于干涉原理的多波段吸收和近场增强特性第50-63页
    4.1 前言第50页
    4.2 多波段超材料吸收器基模的吸收特性和原理第50-55页
        4.2.1 模型建立第50-51页
        4.2.2 反射谱分析第51-52页
        4.2.3 阻抗匹配原理第52-53页
        4.2.4 多反射干涉叠加原理第53-55页
    4.3 多波段超材料吸收器高阶模式的吸收和近场性质第55-58页
        4.3.1 模型结构的高阶模式的反射谱第55页
        4.3.2 高阶模式的近场分布及微腔内能量密度比Q值计算第55-58页
    4.4 超材料吸收器在表面增强分子光谱中的应用第58-61页
        4.4.1 十字形阵列结构完美吸收器及其多带吸收光谱第58-59页
        4.4.2 结构共振的局域场增强第59-60页
        4.4.3 光学常数和Parylene膜的分子光谱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5章 结束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制背景下JN广电的薪酬管理研究
下一篇:C公司青年员工激励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