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方言儿化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前人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1.1.1 汉语儿化现象语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1.1.1 儿化现象的音系学研究 | 第12-15页 |
1.1.1.2 汉语儿化现象语音实验概况 | 第15-17页 |
1.1.2 江淮官话儿化现象语音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1.3 黄冈方言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 黄冈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步骤 | 第20-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实验步骤 | 第20-24页 |
1.3.3.1 制作儿化调查词表 | 第20-23页 |
1.3.3.2 实地调查录音 | 第23页 |
1.3.3.3 发音人信息 | 第23页 |
1.3.3.4 分析录音材料 | 第23-24页 |
1.4 术语说明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黄冈方言儿化现象的描写 | 第25-33页 |
2.1 合音儿化现象的描写 | 第25-27页 |
2.1.1 黄冈方言韵母与儿化韵的对应 | 第25-26页 |
2.1.2 合音儿化变韵规律 | 第26-27页 |
2.2 变音儿化现象的描写 | 第27-29页 |
2.3 儿化现象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黄冈方言儿化声学研究 | 第33-86页 |
3.1 黄冈方言老派儿化声学研究 | 第34-61页 |
3.1.1 非轻声儿化韵声学研究 | 第34-50页 |
3.1.1.1 儿化韵动程分析 | 第34-39页 |
3.1.1.2 儿化韵卷舌分析 | 第39-44页 |
3.1.1.3 儿化韵共振峰模式分析 | 第44-50页 |
3.1.2 轻声儿化韵声学研究 | 第50-61页 |
3.1.2.1 儿化韵动程分析 | 第50-55页 |
3.1.2.2 儿化韵卷舌分析 | 第55-58页 |
3.1.2.3 儿化韵共振峰模式分析 | 第58-61页 |
3.2 黄冈方言新派儿化声学研究 | 第61-86页 |
3.2.1 非轻声儿化韵声学研究 | 第61-76页 |
3.2.1.1 儿化韵动程分析 | 第61-66页 |
3.2.1.2 儿化韵卷舌分析 | 第66-71页 |
3.2.1.3 儿化韵共振峰模式分析 | 第71-76页 |
3.2.2 轻声儿化韵声学研究 | 第76-86页 |
3.2.2.1 儿化韵动程分析 | 第76-80页 |
3.2.2.2 儿化韵卷舌分析 | 第80-84页 |
3.2.2.3 儿化韵共振峰模式分析 | 第84-86页 |
第四章 黄冈方言儿化韵声学特征代际分析 | 第86-93页 |
4.1 儿化韵卷舌代际对比分析 | 第86-89页 |
4.1.1 卷舌方式的代际对比 | 第86-88页 |
4.1.2 卷舌程度的代际对比 | 第88-89页 |
4.2 儿化元音的代际对比分析 | 第89-92页 |
4.3 总结 | 第92-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