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预期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相关阐述 | 第16-19页 |
2.1.1 政务微博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3 政务微博在信息公开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2.1.4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不对称性分析 | 第18-19页 |
2.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满意度测评的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2.2.1 满意度(PS)与公众满意度(PSI) | 第19-20页 |
2.2.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满意度测评的形成路径 | 第20页 |
2.2.3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满意度测评的原则 | 第20-21页 |
第3章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构建 | 第21-34页 |
3.1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构建的模型思想 | 第21-24页 |
3.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构建的路径流程 | 第24-25页 |
3.2.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构建的技术路线 | 第25页 |
3.3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0页 |
3.3.1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中潜在变量的选取 | 第26-28页 |
3.3.2 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28-29页 |
3.3.3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模型中可测变量的建立 | 第29-30页 |
3.4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中指标的优化 | 第30-31页 |
3.4.1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角度 | 第30-31页 |
3.4.2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指标确定与指标优化 | 第31页 |
3.5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标准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第4章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实证研究 | 第34-41页 |
4.1 实证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4.1.1 实证研究背景 | 第34页 |
4.1.2 实证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4.1.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页 |
4.2 收集与处理数据 | 第35-38页 |
4.2.1 数据的收集 | 第35-36页 |
4.2.2 样本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4.2.3 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4.3.1 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提高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的政策建议 | 第41-46页 |
5.1 有效推行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 | 第41-42页 |
5.1.1 成立专门的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管理机构 | 第41页 |
5.1.2 构建合理的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 | 第41-42页 |
5.1.3 加大政务微博信息工公开的力度 | 第42页 |
5.2 改善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5.2.1 把握公众期望 | 第42-43页 |
5.2.2 改进公众感知质量 | 第43-44页 |
5.2.3 提升公众感知价值 | 第44页 |
5.3 完善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流程 | 第44-46页 |
5.3.1 完善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流程 | 第44-45页 |
5.3.2 统一政务微博信息公开的渠道 | 第45-4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4-57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