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近代哲学(1840~1918年)论文--其他论文

贺瑞麟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2页
    一、选题原因第11-12页
    二、研究综述第12-19页
    三、选题意义第19-20页
    四、研究思路第20页
    五、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贺瑞麟的学思历程和思想渊源第22-52页
    第一节 晚清关中的时代背景第22-30页
        一、晚清关中的社会背景第22-26页
        二、晚清关中的学术背景第26-30页
    第二节 贺瑞麟生平及学思历程第30-42页
        一、人生转折:由为学科举至弃学科举的转变(1824-1852)第30-33页
        二、求道明志:尊程朱,习古礼(1853-1864)第33-36页
        三、经世务实,讲学传道(1865-1893)第36-42页
    第三节 贺瑞麟的思想渊源第42-50页
        一、张载关学对贺瑞麟思想的影响第43页
        二、程朱之学对贺瑞麟思想的影响第43-47页
        三、师友之学对贺瑞麟思想的影响第47-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二章 基点:贺瑞麟的理学思想第52-79页
    第一节 贺瑞麟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52-61页
        一、天性本原第52-55页
        二、格致实功,涵养要法第55-60页
        三、身伦交修,出处合道第60-61页
    第二节 贺瑞麟对其他学术的批判第61-71页
        一、圣学内涵及渊源第61-64页
        二、贺瑞麟对陆王心学的批判第64-67页
        三、贺瑞麟对汉学的批判第67-68页
        四、贺瑞麟对科举的批判第68-71页
    第三节 贺瑞麟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第71-76页
        一、心术、学术和治术相统一第71-74页
        二、以“礼”贯通其思想与实践第74-75页
        三、经学思维突出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三章 重心:贺瑞麟的理学思想在经世教化中的延伸第79-112页
    第一节 重建乡间社会秩序第79-91页
        一、关注民族、政治问题第79-84页
        二、社会经济问题第84-88页
        三、风俗、教化问题第88-91页
    第二节 倡导乡间古礼第91-99页
        一、贺瑞麟倡导古礼的缘由第92-93页
        二、贺瑞麟礼教实践中的例证第93-97页
        三、对贺瑞麟礼俗观的基本认识第97-99页
    第三节 贺瑞麟编纂《三原县新志》——礼教思想的缩影第99-110页
        一、《新志》纂修背景及概况第99-100页
        二、《新志》主要内容第100-109页
        三、《新志》的特征及意义第109-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四章 落脚点:贺瑞麟的理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延伸第112-143页
    第一节 贺瑞麟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第112-124页
        一、蒙养教育第112-115页
        二、女子教育第115-117页
        三、书院教育第117-122页
        四、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差异第122-124页
    第二节 整理文献,传播理学第124-134页
        一、《清麓丛书》刊刻的缘起第124-126页
        二、《清麓丛书》内容及特色第126-131页
        三、《关学续编》的撰写及刊印第131-133页
        四、《清麓丛书》的价值第133-134页
    第三节 立足教育,培养后学第134-141页
        一、牛兆濂著述及主要思想第134-138页
        二、张元勋、孙乃琨著述及主要思想第138-140页
        三、贺瑞麟后学影响第140-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五章 明道与救世:对贺瑞麟思想的反思第143-167页
    第一节 贺瑞麟与刘古愚思想比较第143-149页
        一、二人所处时代背景第143-145页
        二、二人的师友关系第145页
        三、二人思想的主要异同第145-149页
    第二节 对贺瑞麟思想的整体评价第149-158页
        一、对贺瑞麟思想的整体评价第149-153页
        二、贺瑞麟思想保守的原因分析第153-158页
    第三节 由乡间儒士反观社会文化的启示第158-167页
        一、乡贤文化精神需继承第159-162页
        二、如何看待教化第162-167页
附录 贺瑞麟年谱第167-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统观--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为例
下一篇:浙江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因素及化学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