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40页 |
一、何谓传统 | 第12-13页 |
二、何谓传统观 | 第13-15页 |
三、中国近代传统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15-29页 |
四、本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 第29-32页 |
五、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六、本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37-40页 |
第一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统观的形成历程 | 第40-5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传播 | 第40-4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地位的确立 | 第43-54页 |
一 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 | 第43-48页 |
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第48-51页 |
三 五四运动的爆发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 第51-54页 |
第二章 李大钊的传统观 | 第54-97页 |
第一节 哲学依据和方法 | 第54-60页 |
一 自然实体进化论 | 第55-58页 |
二 新旧“调和论”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孔子观 | 第60-74页 |
一 “实在的孔子” | 第62-66页 |
二 “历史的孔子” | 第66-7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儒家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民本观 | 第74-86页 |
一 儒家的民本传统 | 第74-76页 |
二 对民本的吸收 | 第76-84页 |
三 从民本到民主 | 第84-86页 |
第四节 对旧史观的批判与继承 | 第86-95页 |
一 史学的灵魂是史观 | 第87-89页 |
二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 第89-90页 |
三 “对封建旧史观的抗辩” | 第90-92页 |
四 对史学传统的继承 | 第92-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三章 陈独秀的传统观 | 第97-138页 |
第一节 哲学依据与方法 | 第97-103页 |
一 革命进化论 | 第98-102页 |
二 破旧立新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儒家观 | 第103-114页 |
一 礼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第103-107页 |
二 消解儒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地位 | 第107-112页 |
三 儒家思想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国民性 | 第114-125页 |
一 陈独秀关注国民性问题的原因 | 第114-117页 |
二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改造 | 第117-122页 |
三 陈独秀国民性思想的反思 | 第122-125页 |
第四节 国家观 | 第125-136页 |
一 从王朝到国家 | 第126-130页 |
二 从王权到民权 | 第130-133页 |
三 从民主共和到无产阶级专政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四章 瞿秋白的传统观 | 第138-178页 |
第一节 哲学依据与方法 | 第138-144页 |
一 互辩法唯物论 | 第139-142页 |
二 批判继承法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佛教观 | 第144-155页 |
一 “菩萨行”的人生观 | 第145-149页 |
二 “无常的社会观” | 第149-153页 |
三 从“唯心”到“唯物”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儒家观 | 第155-166页 |
一 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 | 第156-159页 |
二 儒家思想的等级性 | 第159-163页 |
三 对戴季陶“道统”说的批判 | 第163-166页 |
第四节 农民革命观 | 第166-175页 |
一 农民土地问题 | 第167-171页 |
二 农民革命领导权问题 | 第171-173页 |
三 农民革命的思想问题 | 第173-175页 |
小结 | 第175-178页 |
第五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统观的特点、意义与不足 | 第178-198页 |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统观的特点 | 第183-191页 |
一 从思想革命到社会革命 | 第184-186页 |
二 以变革社会为宗旨的具体的批判继承 | 第186-188页 |
三 工农联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主体 | 第188-191页 |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统观的意义 | 第191-195页 |
一 开启了新的革命道路 | 第191-193页 |
二 开启了新的学术形态 | 第193-195页 |
第三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统观的不足 | 第195-198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缺陷 | 第195-196页 |
二 对传统的研究不够全面 | 第196-198页 |
结语 | 第198-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