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产生及精神基础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产生 | 第11-16页 |
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1-13页 |
二、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三、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精神基础 | 第16-19页 |
一、“仁”之内在精神基础 | 第16-17页 |
二、“礼”之外在精神基础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法 | 第19-37页 |
第一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论向度 | 第19-30页 |
一、“贵人贱畜”的生态道德取向 | 第19-21页 |
二、“知命敬天”的生态道德意识 | 第21-23页 |
三、“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怀 | 第23-26页 |
四、“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境界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实践方法 | 第30-37页 |
一、“中庸”之道 | 第30-32页 |
二、取之勿尽,用之有节 | 第32-33页 |
三、取物顺时,以时禁发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7-43页 |
一、引导正确的生态价值导向 | 第38-39页 |
二、指导正确的生态道德实践 | 第39-42页 |
三、培养人们的环保责任意识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价值局限 | 第43-47页 |
一、儒家生态道德观并未对生态进行科学理性定位 | 第43-44页 |
二、儒家生态道德观并未关注竞争的维度 | 第44-45页 |
三、儒家生态道德观并未关注实践的维度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