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涂尔干社会学论域下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 言第10-14页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理论借鉴第10-11页
  (二) 我国德育工作的实践尝试第11页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第一章 涂尔干及其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4-20页
 第一节 涂尔干与道德教育第14-15页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教育第14页
  二、涂尔干的学术与道德教育第14-15页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5-20页
  一、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吸收与诠释第15-18页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15-16页
   (二)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第16-18页
  二、对先验哲学的批判与继承第18-20页
第二章 涂尔干社会学论域下道德教育思想第20-36页
 第一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内容及特征第20-29页
  一、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0-24页
   (一) 关于道德的性质第20-21页
   (二) 关于道德的三个构成要素第21-24页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特征第24-29页
   (一) 社会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演示和运用第24-25页
   (二) 理性主义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运用第25-27页
   (三) 教育的目的:培养道德社会人第27-28页
   (四) “世俗道德”取代“宗教道德”第28页
   (五) 主张教师权威论第28-29页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学理论链接第29-31页
  一、教育的定义第29-30页
  二、道德教育的社会学链接第30-31页
 第三节 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第31-36页
  一、涂尔干道德社会理论的主要特色第31-33页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第33-36页
第三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第36-50页
 第一节 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第36-39页
  一、道德判断标准不一、价值观不同第36-37页
  二、道德教育的“灌输性”常态第37-38页
  三、道德教育的“单一性”与“守旧”现象第38-39页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发意义第39-50页
  一、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学观念对我国的启示第40-42页
   (一) 统一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0页
   (二) 改变旧有的德育观念,倡导现代化的德育理念第40-41页
   (三) 走出学校,形成一种生活化、社会化的德育观第41-42页
  二、“理性主义”原则的启发:德育要内化于学生第42-44页
   (一) 我国学校德育的缺失第42-43页
   (二) 如何使德育内化于学生第43-44页
  三、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启发第44-50页
   (一) 纪律精神: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第44-46页
   (二) 对社会群体依恋:发挥同辈群体的道德力第46-47页
   (三) 自律精神:道德教育应“以人为本”第47-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敌对人群对箱庭攻击场面的注意偏向及箱庭干预效果研究
下一篇: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