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分析 | 第11-12页 |
1.2.2 地方政府行为驱动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手段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分析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地方政府行为 | 第16页 |
2.1.2 环境公共物品 | 第16页 |
2.1.3 环境善治 | 第16-17页 |
2.2 理论视角 | 第17-19页 |
2.2.1 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 | 第17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页 |
2.2.3 利益驱动理论 | 第17-19页 |
3. 贵安新区发展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表现 | 第19-26页 |
3.1 贵安新区发展简介 | 第19-20页 |
3.1.1 新区的提出 | 第19页 |
3.1.2 发展背景 | 第19-20页 |
3.2 贵安新区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页 |
3.2.2 发展特点 | 第20-21页 |
3.2.3 未来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3.3 目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实践尝试 | 第22-24页 |
3.3.1 绿色规划的实施 | 第22-23页 |
3.3.2 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 | 第23页 |
3.3.3 绿色责任机制的建立 | 第23-24页 |
3.4 环境治理成效分析 | 第24-26页 |
3.4.1“蓝天工程”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 第24-25页 |
3.4.2 污水处理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 | 第25页 |
3.4.3“环境友好型”企业减少工业污染 | 第25-26页 |
4. 贵安新区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失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4.1 环境治理行为失效的表现 | 第26-28页 |
4.1.1 环境行政失职行为 | 第26-27页 |
4.1.2“政绩GDP”与“邻避运动”的冲突 | 第27-28页 |
4.1.3 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通性执行 | 第28页 |
4.2 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因素 | 第28-33页 |
4.2.1 政府的双重属性与影响 | 第28-29页 |
4.2.2 政府的双重压力与影响 | 第29-31页 |
4.2.3 基层的强烈诉求 | 第31页 |
4.2.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 第31-32页 |
4.2.5 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间的利益博弈 | 第32-33页 |
5. 规范与协调: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策略分析 | 第33-40页 |
5.1 科学的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 第33-34页 |
5.1.1 强化生态责任主体意识教育 | 第33页 |
5.1.2 加强环境保护责任宣传普及工作 | 第33-34页 |
5.1.3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34页 |
5.2 正确的政绩观与升迁制度 | 第34-36页 |
5.2.1 变革政府考绩指标,推动“低碳政府”建设 | 第34-35页 |
5.2.2 健全绿色考核机制,突出生态责任指标 | 第35页 |
5.2.3 改良地方政府考核方式和环保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5.3 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 第36-37页 |
5.3.1 启动政府生态补偿机制 | 第36页 |
5.3.2 实行政府绿色GDP核算机制 | 第36-37页 |
5.4 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 | 第37-38页 |
5.4.1 破除环境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 第37页 |
5.4.2 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最大化 | 第37-38页 |
5.4.3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地区利益调整 | 第38页 |
5.5 协调公众利益与个体利益 | 第38-40页 |
5.5.1 建立信息流通平台 | 第38页 |
5.5.2 建立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问责机制 | 第38-39页 |
5.5.3 建立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治理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A | 第44-46页 |
附录B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读研期间的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