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1 政策背景 | 第14页 |
1.2.2 学科背景 | 第14页 |
1.2.3 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1.2.4 相关实践背景 | 第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5-18页 |
1.3.1.1“泛在”学习的产生 | 第15-16页 |
1.3.1.2“泛在”学习的概念 | 第16页 |
1.3.1.3 微课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1.4 微课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2-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22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22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2.2.4 教学实验法 | 第22-23页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2.2.6 心理测量法 | 第23-24页 |
2.2.7 课件设计与编制法 | 第24-25页 |
2.3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排球技术教学微课的设计 | 第26-34页 |
3.1 微课设计目的 | 第26页 |
3.2 微课设计理论依据与原理 | 第26-27页 |
3.2.1 微课设计的理论原理 | 第26-27页 |
3.2.1.1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6页 |
3.2.2.2 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方法手段的生动性 | 第26-27页 |
3.2.2 微课设计的原理 | 第27页 |
3.3 关于影响微课设计要素的前瞻性分析 | 第27-29页 |
3.3.1 授课对象的分析 | 第27-28页 |
3.3.2 技术教材分析 | 第28页 |
3.3.3 教学目标分析 | 第28-29页 |
3.4 排球微课的设计 | 第29-30页 |
3.4.1 微课的操作平台 | 第29页 |
3.4.2 微课的开发软件与排球教学视频资源 | 第29-30页 |
3.4.3 微课系统的设计与特点 | 第30页 |
3.5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排球微课教学操作模式的设计 | 第30-34页 |
3.5.1 学习参与者 | 第30-31页 |
3.5.2 学习平台 | 第31-32页 |
3.5.3 学习过程设计 | 第32-33页 |
3.5.4 微课教学的实施程序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微课运用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 第34-47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4.2 实验对象 | 第34页 |
4.3 微课教学实验的实施 | 第34-37页 |
4.3.1 实验实施步骤 | 第34页 |
4.3.2 实验条件的控制 | 第34-35页 |
4.3.3 实验施加因素 | 第35-37页 |
4.3.4 实验的时间地点 | 第37页 |
4.4 实验效应指标 | 第37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4.5.1 预备实验的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 | 第37-38页 |
4.5.2 正式实验前两组学生各项前摄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4.5.3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测试结果 | 第41-45页 |
4.5.3.1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技术测评及总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5.3.2 实验后两组学生运动表象清晰度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5.3.3 实验后两组学生运动动机、兴趣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5.3.4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理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6 微课学习与排球技能习得关系的探讨分析 | 第45-47页 |
4.6.1 微课学习方式的探讨 | 第45页 |
4.6.2 微课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规范性 | 第45-46页 |
4.6.3 微课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排球技术学习得兴趣和动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一 | 第53-54页 |
附录二 | 第54-55页 |
附录三 | 第55-56页 |
附录四 | 第56-58页 |
附录五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