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5 论文的贡献和不足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并购绩效 | 第20-25页 |
2.1.1 并购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2.1.2 并购是否能够创造价值 | 第23-24页 |
2.1.3 并购创造价值的方式 | 第24-25页 |
2.2 并购整合 | 第25-26页 |
2.3 文献简评 | 第26-28页 |
3 并购案例介绍 | 第28-42页 |
3.1 并购宏观背景和产业背景 | 第28-30页 |
3.1.1 宏观背景介绍 | 第28页 |
3.1.2 产业背景介绍 | 第28-30页 |
3.2 并购公司的背景介绍 | 第30-35页 |
3.2.1 锦江股份 | 第30-31页 |
3.2.2 喜达屋集团介绍 | 第31-32页 |
3.2.3 GDL简介 | 第32-35页 |
3.3 并购过程介绍 | 第35-37页 |
3.3.1 交易事项的相关决策和审批流程 | 第35-36页 |
3.3.2 竞购过程 | 第36-37页 |
3.4 交易结果 | 第37-39页 |
3.4.1 交易的定价方式以及交易对价 | 第37页 |
3.4.2 价格调整机制 | 第37-38页 |
3.4.3 并购的融资安排 | 第38-39页 |
3.5 并购交易的整体评价 | 第39-42页 |
3.5.1 收购价格和方案相对合理 | 第39页 |
3.5.2 预期展望 | 第39-40页 |
3.5.3 并购标的选择的原因 | 第40-42页 |
4 并购的绩效评价 | 第42-58页 |
4.1 短期绩效的总体情况 | 第42-45页 |
4.1.1 对于事件研究的窗口期和估计期选择 | 第42-43页 |
4.1.2 AR(Abnormal Return)超额收益的结果 | 第43-45页 |
4.2 短期绩效的评价 | 第45-46页 |
4.3 中长期绩效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设计 | 第46-48页 |
4.3.1 财务指标 | 第46-47页 |
4.3.2 客户指标 | 第47页 |
4.3.3 学习成长指标 | 第47-48页 |
4.3.4 企业发展潜力指标 | 第48页 |
4.4 绩效评价体系的计算 | 第48-51页 |
4.5 绩效评分以及分析 | 第51-58页 |
4.5.1 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 第53-55页 |
4.5.2 客户指标 | 第55-56页 |
4.5.3 发展潜力指标 | 第56-58页 |
5 并购交易中获得的启示 | 第58-73页 |
5.1 海外并购前期准备需要充分 | 第58-65页 |
5.1.1 买方的战略目标需要非常明晰 | 第58-59页 |
5.1.2 并购中介团队需要全面且强大 | 第59-61页 |
5.1.3 并购时点的把握 | 第61-62页 |
5.1.4 并购中政府和上海国资委的正向引导 | 第62-64页 |
5.1.5 并购中的买方态度 | 第64-65页 |
5.2 并购资金安排 | 第65-67页 |
5.3 并购整合产生协同效应 | 第67-69页 |
5.3.1 国际化战略框架的建立: | 第67页 |
5.3.2 系统整合 | 第67-68页 |
5.3.3 团队和管理整合 | 第68-69页 |
5.4 并购框架的设计 | 第69-71页 |
5.5 并购价值创造的绩效评价 | 第71-73页 |
6 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