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6-19页 |
1.2.1 岩石蠕变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岩石蠕变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围岩蠕变发展方向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岩石蠕变的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2.1 岩石蠕变概述 | 第21-24页 |
2.1.1 岩石蠕变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2 岩石蠕变影响因素及蠕变曲线 | 第22-24页 |
2.2 岩石蠕变机理 | 第24-25页 |
2.3 岩石蠕变模型 | 第25-31页 |
2.3.1 蠕变基本模型 | 第25-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深部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与蠕变特性试验 | 第32-40页 |
3.1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32-35页 |
3.1.1 煤岩弹性模量、泊松比测定 | 第33-34页 |
3.1.2 煤岩真密度测定 | 第34-35页 |
3.2 蠕变实验 | 第35-39页 |
3.2.1 蠕变试验设备 | 第35-36页 |
3.2.2 蠕变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6页 |
3.2.3 蠕变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3.2.4 煤岩蠕变参数确定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深部软弱煤岩巷道蠕变数值模拟 | 第40-63页 |
4.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40-43页 |
4.1.1 FLAC3D计算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4.1.2 FLAC3D内置模型 | 第42-43页 |
4.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4.3 数值分析计算与数据处理 | 第44-61页 |
4.3.1 不同应力下巷道表面位移蠕变-时间曲线 | 第44-50页 |
4.3.2 不同应力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时间曲线 | 第50-52页 |
4.3.3 不同断面尺寸巷道表面位移—时间曲线 | 第52-57页 |
4.3.4 不同岩性下巷道表面位移—时间曲线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深部软弱煤岩巷道松动圈分布随时间演化模拟分析 | 第63-79页 |
5.1 松动圈理论 | 第63-65页 |
5.1.1 围岩松动圈形成原因及物理状态 | 第63-64页 |
5.1.2 围岩松动圈的性质 | 第64-65页 |
5.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监测点布置 | 第65-66页 |
5.3 不同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梯度及松动圈变化分析 | 第66-71页 |
5.3.1 应力P=14MPa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不同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66-67页 |
5.3.2 应力P=16MPa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不同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67-69页 |
5.3.3 应力P=20MPa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不同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69-71页 |
5.4 不同断面尺寸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梯度及松动圈变化分析 | 第71-75页 |
5.4.1 断面尺寸为 5m×3m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71-73页 |
5.4.2 断面尺寸为 6m×5m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5.5 不同岩性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梯度及松动圈变化分析 | 第75-78页 |
5.5.1 围岩黏聚力为 0.8MPa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75-76页 |
5.5.2 围岩黏聚力为 1.0MPa时,位移梯度及松动圈范围在蠕变时间下的变化分析 | 第76-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