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其他国家烟气脱硝工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烟气脱硝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氮氧化物形成原理 | 第15-18页 |
2.1 氮氧化物产生原理 | 第15页 |
2.2 燃煤电厂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 第15-16页 |
2.3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主流脱硝技术工艺技术分析 | 第18-29页 |
3.1 主要烟气脱硝工艺及特别 | 第18页 |
3.2 炉内低氮燃烧技术(简称LNB) | 第18-19页 |
3.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法)烟气脱硝技术 | 第19-25页 |
3.3.1 SCR技术原理 | 第19-20页 |
3.3.2 SCR工艺技术特点 | 第20-21页 |
3.3.3 SCR工艺中催化剂反应器的选择 | 第21-22页 |
3.3.4 SCR工艺中催化剂的选择 | 第22-24页 |
3.3.5 SCR工艺中还原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3.4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法)烟气脱硝技术 | 第25-27页 |
3.4.1 SNCR技术原理 | 第25-26页 |
3.4.2 SNCR技术工艺的特点 | 第26-27页 |
3.5 三种脱硝技术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海勃湾发电厂脱硝改造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及特点 | 第29-46页 |
4.1 工程概述 | 第29-30页 |
4.2 工程地质结构 | 第30页 |
4.3 厂区底层特性及评价 | 第30页 |
4.4 工程水文气象 | 第30-32页 |
4.5 交通运输 | 第32页 |
4.6 设备概况 | 第32-38页 |
4.6.1 锅炉概述 | 第32-33页 |
4.6.2 磨煤机与燃料 | 第33-34页 |
4.6.3 燃烧系统 | 第34-35页 |
4.6.4 空预器 | 第35-36页 |
4.6.5 引风气 | 第36页 |
4.6.6 吹灰系统 | 第36-37页 |
4.6.7 压缩空气 | 第37-38页 |
4.7 机组运行现状 | 第38-44页 |
4.7.1 机组负荷 | 第38页 |
4.7.2 燃料供应 | 第38-39页 |
4.7.3 试验煤质 | 第39-40页 |
4.7.4 试验工况 | 第40页 |
4.7.5 锅炉效率 | 第40-41页 |
4.7.6 省煤器出口烟气参数 | 第41页 |
4.7.7 氮氧化物排放 | 第41-42页 |
4.7.8 蒸汽温度与减温水量 | 第42页 |
4.7.9 烟道沿程压降 | 第42-43页 |
4.7.10 省煤器出口烟温 | 第43页 |
4.7.11 尘浓度及飞灰成分及细度 | 第43-44页 |
4.8 脱硝还原剂 | 第44-45页 |
4.9 氨区报警系统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海勃湾电厂脱硝改造的预期效果评价 | 第46-55页 |
5.1 该工程基本情况 | 第46页 |
5.2 本项目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5.3 监测时期锅炉工况指标 | 第47-48页 |
5.3.1 入炉煤质情况 | 第47页 |
5.3.2 烟气排放监测分析 | 第47页 |
5.3.3 监测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4 验收监测期间工况 | 第48-49页 |
5.5 氮氧化物排放监测结果及评价 | 第49-51页 |
5.6 氨气排放监测结果及评价 | 第51-52页 |
5.7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 第52-53页 |
5.8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 第53页 |
5.9 工程运行情况的评价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