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论文--生物学实验与生物学技术论文

基于金属组学的CdSe/ZnS量子点生物安全性初步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名词术语及缩写第12-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68页
    1.1 概述第18-19页
    1.2 量子点的性质第19-20页
    1.3 量子点的应用第20-22页
        1.3.1 生物成像第20页
        1.3.2 疾病诊断与治疗第20-22页
        1.3.3 化学与生物传感第22页
    1.4 量子点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第22-50页
        1.4.1 概述第22-23页
        1.4.2 量子点的细胞毒性表现及其评价方法第23-29页
            1.4.2.1 形貌改变第24-25页
            1.4.2.2 细胞死亡第25-26页
            1.4.2.3 氧化应激反应第26-27页
            1.4.2.4 基因毒性第27-29页
        1.4.3 量子点细胞毒性的影响因素第29-34页
            1.4.3.1 组成第29-30页
            1.4.3.2 粒径第30-32页
            1.4.3.3 表面性质第32-34页
            1.4.3.4 实验条件第34页
        1.4.4 量子点的细胞毒性机理第34-38页
        1.4.5 量子点的细胞生物动力学行为第38-44页
            1.4.5.1 量子点的细胞吸收第38-41页
            1.4.5.2 量子点的细胞分布第41-42页
            1.4.5.3 量子点的细胞代谢和清除第42-44页
        1.4.6 量子点生物安全性研究方法第44-48页
            1.4.6.1 毒理学方法第44-45页
            1.4.6.2 荧光方法第45-46页
            1.4.6.3 同步辐射技术第46-47页
            1.4.6.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第47-48页
        1.4.7 量子点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第48-50页
    1.5 金属组学第50-66页
        1.5.1 金属组学概述第50-52页
        1.5.2 金属组学的研究手段第52-65页
            1.5.2.1 质谱技术第52-57页
            1.5.2.2 分离技术第57-65页
            1.5.2.3 其它分析技术第65页
        1.5.3 金属组学与量子点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第65-66页
    1.6 立题思想第66-68页
第二章 CdSe/ZnS量子点的细胞吸收、清除及其对HepG2细胞的毒性第68-95页
    2.1 引言第68-7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70-76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70-72页
        2.2.2 细胞培养第72页
        2.2.3 ICP-MS测定第72-73页
        2.2.4 细胞对QDs、Cd(Ⅱ)和Se(Ⅳ)的吸收第73页
            2.2.4.1 培育浓度的影响第73页
            2.2.4.2 培育时间的影响第73页
        2.2.5 细胞对QDs、Cd(Ⅱ)和Se(Ⅳ)的清除第73页
        2.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第73-74页
        2.2.7 细胞毒性考察第74-76页
            2.2.7.1 MTT分析第74页
            2.2.7.2 细胞形貌观察第74页
            2.2.7.3 AO/EB观察第74页
            2.2.7.4 谷胱甘肽分析第74-75页
            2.2.7.5 基因表达分析第75-76页
    2.3 实验结果第76-91页
        2.3.1 细胞对QDs、Cd(Ⅱ)和Se(Ⅳ)的吸收第76-81页
            2.3.1.1 培育浓度的影响第76-79页
            2.3.1.2 培育时间的影响第79-81页
        2.3.2 细胞对QDs、Cd(Ⅱ)和Se(Ⅳ)的清除第81-84页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第84-85页
        2.3.4 QDs、Cd(Ⅱ)和Se(Ⅳ)的细胞毒性第85-87页
            2.3.4.1 细胞成活率及形貌观察第85-86页
            2.3.4.2 凋亡分析第86-87页
            2.3.4.3 氧化应激第87页
        2.3.5 基因表达分析第87-91页
    2.4 讨论第91-94页
        2.4.1 HepG2细胞对QDs的吸收和清除第91-92页
        2.4.2 QDs对HepG2细胞的毒性第92-94页
    2.5 结论第94-95页
第三章 CdSe/ZnS量子点在HepG2细胞中的形态及其变化分析第95-119页
    3.1 引言第95-9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96-101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96-97页
        3.2.2 细胞培养与共培育第97页
        3.2.3 细胞样品处理第97页
        3.2.4 SEC-ICP-MS检测第97-98页
        3.2.5 不同培育条件下细胞中的QDs形态研究第98页
        3.2.6 细胞中的总QDs、QD-1和QD-2含量测定第98页
        3.2.7 保留时间比较第98-99页
        3.2.8 QD-1中Cd/Se摩尔比测定第99页
        3.2.9 荧光检测第99页
        3.2.10 CdSe/ZnS量子点释放Cd和Se的速率考察第99页
        3.2.11 RPLC-ICP-MS/ESI-Q-TOF-MS分析第99-101页
    3.3 实验结果第101-115页
        3.3.1 CdSe/ZnS量子点在HepG2细胞中的形态第101-103页
        3.3.2 QD-1形态的表征第103-105页
        3.3.3 QD-2形态的表征第105-108页
        3.3.4 不同培育浓度下的形态第108-110页
        3.3.5 不同培育时间下的形态第110-114页
        3.3.6 不同清除时间下的形态第114-115页
    3.4 讨论第115-118页
    3.5 结论第118-119页
第四章 CdSe/ZnS量子点培育HepG2细胞中QD-2形态的表征及其变化分析第119-142页
    4.1 引言第119-12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20-123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120页
        4.2.2 细胞培养第120页
        4.2.3 量子点培育及细胞样品处理第120-121页
        4.2.4 RPLC-ICP-MS/ESI-Q-TOF-MS分析第121页
        4.2.5 不同培育条件下,QD-2中金属硫蛋白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分析第121-123页
    4.3 实验结果第123-138页
        4.3.1 QD-2的表征第123-125页
        4.3.2 QD-2中金属硫蛋白的组成和含量与培育浓度的关系第125-129页
        4.3.3 QD-2中金属硫蛋白的组成和含量与培育时间的关系第129-134页
        4.3.4 QD-2中金属硫蛋白的组成和含量与清除时间的关系第134-138页
    4.4 讨论第138-141页
    4.5 结论第141-142页
第五章 总结第142-144页
附图:不同条件下,其它三种QD-2的分析结果第144-171页
附表:不同条件下,其它三种QD-2的ESI-Q-TOF-MS鉴定结果第171-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16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第216-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第二学段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初二学生数与代数领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辽宁省锦州市某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