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渤海大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2-14页 |
1.新时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要求 | 第12页 |
2.“国考”给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3.已有研究的局限与本研究的展望 | 第16-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7页 |
2.实践意义 | 第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简称“国考”) | 第19页 |
2.教师教育 | 第19-20页 |
3.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1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1.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2.临床培养理论 | 第22-23页 |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23-25页 |
二、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2页 |
(一)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 第25-29页 |
1.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专业化 | 第25-26页 |
2.人才培养制度逐渐完善化 | 第26页 |
3.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多样化 | 第26-28页 |
4.人才培养评价逐渐科学化 | 第28-29页 |
(二)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1.培养目标缺少层次性 | 第29页 |
2.课程设置忽视专业横向性 | 第29-30页 |
3.教学方式忽视全体性 | 第30页 |
4.教学实践缺少全程化的体验 | 第30-31页 |
5.教学评价内容单一 | 第31-32页 |
三、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 第32-33页 |
1.“育人”教育价值的迷失 | 第32页 |
2.原有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 | 第32页 |
3.教师教育发展不均衡 | 第32-33页 |
(二)教师专业性培养的忽视 | 第33-34页 |
1.对教师特性认识不足 | 第33页 |
2.综合大学的追求,教师教育旁落 | 第33-34页 |
3.教师教育专业缺乏实践的场域 | 第34页 |
(三)师范生对专业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 第34-37页 |
1.“唯成绩”的功利价值取向 | 第34-35页 |
2.专业学习缺乏规划 | 第35页 |
3.教育实习缺少职业幸福感的体验 | 第35-37页 |
四、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 第37-46页 |
(一)突显“教师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1.培养有德性的教师 | 第37页 |
2.培养知识、技能、能力兼备的教师 | 第37-38页 |
3.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力的教师 | 第38页 |
(二)分流加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 第38-40页 |
1.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 第39页 |
2.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 第39页 |
3.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信息化与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 第40-42页 |
1.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 | 第40-41页 |
2.完善微格教学 | 第41页 |
3.引进MOOC教学 | 第41-42页 |
(四)全程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改革 | 第42-44页 |
1.创建实践情境,丰富实践体验 | 第42-43页 |
2.实行一对一教学技能训练 | 第43页 |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三级指导” | 第43-44页 |
(五)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改革 | 第44-46页 |
1.多元化的评价类型 | 第44-45页 |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第45页 |
3.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