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渤海大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2-19页
    (一)问题缘起第12-14页
        1.新时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要求第12页
        2.“国考”给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第12-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17页
        1.国外研究概况第14-15页
        2.国内研究概况第15-16页
        3.已有研究的局限与本研究的展望第16-17页
    (三)研究意义第17页
        1.理论意义第17页
        2.实践意义第17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研究思路第17-18页
        2.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概述第19-25页
    (一)概念界定第19-21页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简称“国考”)第19页
        2.教师教育第19-20页
        3.人才培养模式第20-21页
    (二) 理论依据第21-25页
        1.建构主义理论第21-22页
        2.临床培养理论第22-23页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第23-25页
二、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5-32页
    (一)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第25-29页
        1.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专业化第25-26页
        2.人才培养制度逐渐完善化第26页
        3.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多样化第26-28页
        4.人才培养评价逐渐科学化第28-29页
    (二)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1.培养目标缺少层次性第29页
        2.课程设置忽视专业横向性第29-30页
        3.教学方式忽视全体性第30页
        4.教学实践缺少全程化的体验第30-31页
        5.教学评价内容单一第31-32页
三、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2-37页
    (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第32-33页
        1.“育人”教育价值的迷失第32页
        2.原有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第32页
        3.教师教育发展不均衡第32-33页
    (二)教师专业性培养的忽视第33-34页
        1.对教师特性认识不足第33页
        2.综合大学的追求,教师教育旁落第33-34页
        3.教师教育专业缺乏实践的场域第34页
    (三)师范生对专业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第34-37页
        1.“唯成绩”的功利价值取向第34-35页
        2.专业学习缺乏规划第35页
        3.教育实习缺少职业幸福感的体验第35-37页
四、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第37-46页
    (一)突显“教师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第37-38页
        1.培养有德性的教师第37页
        2.培养知识、技能、能力兼备的教师第37-38页
        3.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力的教师第38页
    (二)分流加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第38-40页
        1.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第39页
        2.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第39页
        3.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第39-40页
    (三)信息化与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第40-42页
        1.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第40-41页
        2.完善微格教学第41页
        3.引进MOOC教学第41-42页
    (四)全程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改革第42-44页
        1.创建实践情境,丰富实践体验第42-43页
        2.实行一对一教学技能训练第43页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三级指导”第43-44页
    (五)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改革第44-46页
        1.多元化的评价类型第44-45页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第45页
        3.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53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
下一篇:沈阳地区静压管桩工程特性及承载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