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0.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证券市场转板制度概述 | 第16-25页 |
1.1 证券市场转板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 证券市场转板制度的类型 | 第17-18页 |
1.2.1 以转板前后证券市场的地域和层次为标准划分 | 第17页 |
1.2.2 以转板前后证券市场层次的高低为标准划分 | 第17-18页 |
1.2.3 以证券发行人启动转板程序的意愿为标准划分 | 第18页 |
1.3 证券市场转板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 第18-20页 |
1.3.1 转板制度的微观价值与功能 | 第18-20页 |
1.3.2 转板制度的宏观价值与功能 | 第20页 |
1.4 证券市场转板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1.4.1 融资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1.4.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1-22页 |
1.4.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页 |
1.4.4 企业产权理论 | 第22-25页 |
2 我国证券市场转板制度及运行现状 | 第25-32页 |
2.1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现状 | 第25-27页 |
2.1.1 我国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 第25页 |
2.1.2 我国三板市场的现状 | 第25-26页 |
2.1.3 区域性产权交易所的现状 | 第26-27页 |
2.2 我国证券市场转板制度的现状 | 第27-29页 |
2.2.1 公司由主板转至三板 | 第27-28页 |
2.2.2 公司由三板转至主板或创业板 | 第28-29页 |
2.2.3 我国证券市场转板制度执行的现状 | 第29页 |
2.3 我国证券市场转板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2.3.1 证券市场转板制度供给不足 | 第29-30页 |
2.3.2 证券市场层次结构单一 | 第30-32页 |
3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转板制度借鉴 | 第32-40页 |
3.1 美国证券市场转板制度 | 第32-36页 |
3.1.1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32-33页 |
3.1.2 从OTCBB市场转板到NASDAQ市场 | 第33-34页 |
3.1.3 从OTCBB市场转板到AMEX市场 | 第34-35页 |
3.1.4 从OTCBB市场转板到NYSE市场 | 第35-36页 |
3.2 新加坡证券市场转板制度 | 第36-37页 |
3.2.1 新加坡交易所场内市场简介 | 第36页 |
3.2.2 新加坡交易所场内市场转板制度 | 第36-37页 |
3.3 日本证券市场转板制度 | 第37-38页 |
3.3.1 日本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37页 |
3.3.2 日本证券市场转板制度 | 第37-38页 |
3.4 发达国家转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3.4.1 简化转板程序,提高转板效率 | 第38页 |
3.4.2 建立层次分明的市场层级 | 第38-39页 |
3.4.3 适当增加缓冲时间 | 第39-40页 |
4 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转板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4.1 完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40-41页 |
4.1.1 简化转板程序,降低费用 | 第40页 |
4.1.2 健全资本市场层次结构 | 第40页 |
4.1.3 完善转板监管体系 | 第40-41页 |
4.2 完善场内市场退市制度 | 第41-42页 |
4.3 完善场内市场间转板制度 | 第42-44页 |
4.4 完善场外市场升板制度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