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硫酸盐作用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1.1 地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1.2 硫酸盐腐蚀机理 | 第16-17页 |
2.1.3 影响硫酸盐侵蚀的因素 | 第17-19页 |
2.2 灰色理论在混凝土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2.3 在役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2.3.1 可靠性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3.2 结构剩余寿命的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3 童亭副井腐蚀情况调查及腐蚀机理分析 | 第25-58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童亭副井概况 | 第26-29页 |
3.2.1 地层与井筒概况 | 第27-29页 |
3.2.2 水文概况 | 第29页 |
3.3 童亭副井腐蚀程度评价 | 第29-43页 |
3.3.1 检测仪器及检测依据 | 第30-31页 |
3.3.2 检测步骤及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31-33页 |
3.3.3 典型部位的腐蚀程度检测 | 第33-43页 |
3.4 井壁腐蚀因素调查与分析 | 第43-56页 |
3.4.1 试验仪器 | 第43-45页 |
3.4.2 地层和渗水化学成分分析 | 第45-49页 |
3.4.3 腐蚀混凝土和致密层的成分分析 | 第49-55页 |
3.4.4 井壁腐蚀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3.5 小结 | 第56-58页 |
4 加速腐蚀试验腐蚀机理及损伤规律分析 | 第58-8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硫酸盐腐蚀环境下的加速试验 | 第58-65页 |
4.2.1 加速腐蚀环境 | 第58-59页 |
4.2.2 腐蚀溶液浓度 | 第59-61页 |
4.2.3 试件尺寸的确定 | 第61-62页 |
4.2.4 材料和配合比 | 第62-65页 |
4.3 加速腐蚀试验的机理分析 | 第65-70页 |
4.3.1 加速腐蚀试验的代表性分析 | 第65-67页 |
4.3.2 腐蚀以外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4.4 井壁混凝土性能的腐蚀劣化规律研究 | 第70-85页 |
4.4.1 超声性能的劣化规律 | 第70-75页 |
4.4.2 失稳韧度的劣化规律 | 第75-80页 |
4.4.3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劣化规律 | 第80-83页 |
4.4.4 弹性模量的劣化规律 | 第83-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加速腐蚀试验与井壁腐蚀的时间关系 | 第86-102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干湿循环腐蚀与现场的时间关系 | 第87-91页 |
5.2.1 腐蚀深度长期值的时间函数 | 第87-90页 |
5.2.2 干湿循环腐蚀试验的当量加速关系 | 第90-91页 |
5.3 浸泡腐蚀与现场的时间关系 | 第91-97页 |
5.3.1 弹性模量长期值的时间函数 | 第91-95页 |
5.3.2 浸泡腐蚀试验的当量加速关系 | 第95-97页 |
5.4 井壁腐蚀段轴心抗压强度的时间函数 | 第97-100页 |
5.5 小结 | 第100-102页 |
6 腐蚀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 | 第102-110页 |
6.1 引言 | 第102页 |
6.2 服役结构可靠性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 第102-104页 |
6.2.1 服役结构可靠性的特点 | 第102-103页 |
6.2.2 结构可靠性的计算方法 | 第103-104页 |
6.3 井壁结构可靠度的功能函数 | 第104-107页 |
6.3.1 井壁抗力标准值的公式推导 | 第104-105页 |
6.3.2 抗力和荷载的统计分析 | 第105-107页 |
6.4 腐蚀井壁结构可靠度指标的时间函数 | 第107-109页 |
6.5 小结 | 第109-110页 |
7 童亭副井井壁整体结构稳定性与可靠度评价 | 第110-143页 |
7.1 引言 | 第110页 |
7.2 井壁的荷载作用分类及计算 | 第110-116页 |
7.2.1 竖直附加力 | 第111-113页 |
7.2.2 自重荷载 | 第113页 |
7.2.3 永久地压 | 第113-116页 |
7.3 腐蚀井壁FLAC~(3D)模型的建立 | 第116-126页 |
7.3.1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116-117页 |
7.3.2 材料参数 | 第117-121页 |
7.3.3 应力初始化 | 第121-126页 |
7.4 腐蚀对井壁塑性区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126-134页 |
7.4.1 腐蚀过程中井壁塑性区的变化规律 | 第126-128页 |
7.4.2 腐蚀过程中井壁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 | 第128-134页 |
7.5 腐蚀井壁的结构可靠度及剩余寿命评价 | 第134-142页 |
7.5.1 童亭副井腐蚀段结构可靠度指标的时间函数 | 第135-137页 |
7.5.2 童亭副井的结构可靠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 | 第137-140页 |
7.5.3 初始损伤对腐蚀井壁服役寿命的影响分析 | 第140-142页 |
7.6 小结 | 第142-14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6-1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