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旅游发展关键问题研究--基于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发展模式的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 旅游消费常态化,休闲旅游需求暴增 | 第9页 |
(二) 城市周边资源丰富,成日常居民休闲首选 | 第9页 |
(三) "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 第9-10页 |
(四) 滁州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城市边缘区 | 第11-12页 |
(二) 旅游资源非优区 | 第12-15页 |
(四) 述评 | 第15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5页 |
一、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 城市边缘区 | 第19页 |
(二) 旅游资源非优区 | 第19-20页 |
(三) 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 | 第20页 |
二、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特征 | 第20-23页 |
(一) 旅游资源非优 | 第21页 |
(二) 旅游地经济非优 | 第21-22页 |
(三)旅游认知非优 | 第22页 |
(四) 旅游产品非优 | 第22-23页 |
(五) 市场集中、交通便利 | 第23页 |
三、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动力机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模式及策略 | 第25-34页 |
一、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理论依据 | 第25-30页 |
(一) 现代旅游资源观 | 第25页 |
(二) 全域旅游"四新"理念 | 第25-27页 |
(三) 环城游憩带理论 | 第27页 |
(四) 系统理论 | 第27-29页 |
(五) 依附式开发理论 | 第29页 |
(六) 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 | 第29-30页 |
二、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 | 第30-32页 |
(一) 需求驱动型开发模式 | 第30-31页 |
(二) 依附式旅游开发模式 | 第31-32页 |
三、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策略 | 第32-34页 |
(一) "多元化"产品策略 | 第32页 |
(二) 精品发开策略 | 第32页 |
(三) 区域联动策略 | 第32页 |
(四) 强化市场营销策略 | 第32-33页 |
(五) 全域旅游,完善配套产业策略 | 第33页 |
(六) PPT策略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滁州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9页 |
一、滁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 第34-36页 |
(一) 地理位置与范围 | 第34页 |
(二) 自然地理资源 | 第34-35页 |
(三) 历史文化资源 | 第35-36页 |
二、滁州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资源非优区确认 | 第36-44页 |
(一) 开发有限,传统旅游资源品质不高 | 第36-38页 |
(二) 经济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缓慢 | 第38-39页 |
(三) 形象不鲜明,旅游认知较低 | 第39-41页 |
(四) 依附南京,辐射长三角旅游市场 | 第41-42页 |
(五) 区位较佳,旅游交通便利 | 第42-43页 |
(六) 滁州旅游资源非优区确认 | 第43-44页 |
三、滁州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第44-49页 |
(一) 精品较少,产品品牌体系不完善 | 第44-46页 |
(二) 宣传投入不足,旅游营销力度有待加强 | 第46-47页 |
(三) 资金投入过少,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 第47-48页 |
(四) 政策机制欠缺,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滁州市旅游开发研究 | 第49-59页 |
一、滁州市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49-51页 |
(一) 旅游市场需求看好 | 第49页 |
(二) 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 第49-50页 |
(三)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第50页 |
(四) 滁宁同城化建设速度加快 | 第50页 |
(五) 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及全域旅游的发展 | 第50-51页 |
二、滁州依附式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 第51-52页 |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市旅游开发策略 | 第52-59页 |
(一) 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 第52-54页 |
(二) 强化市场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 第54-56页 |
(三) 区域联动,差异发展 | 第56页 |
(四) 完善旅游配套要素 | 第56-57页 |
(五) 完善旅游政策保障机制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一、结论 | 第59-60页 |
二、不足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