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模型静载试验 | 第23-41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试验梁的材料与构造 | 第23-3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试验梁与试验墩的设计 | 第24-28页 |
2.2.3 试验梁与试验墩的制作 | 第28-32页 |
2.3 静力荷载试验方案 | 第32-39页 |
2.3.1 试验测试内容 | 第32页 |
2.3.2 试验测量方法 | 第32-33页 |
2.3.3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 第33-35页 |
2.3.4 试验加载方式及数据测量 | 第35-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75页 |
3.1 概述 | 第41页 |
3.2 弹性阶段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53页 |
3.2.1 位移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3.2.2 应变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3.2.3 剪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3.2.4 体外预应力增量分析 | 第50-51页 |
3.2.5 试验梁钢混界面剪切滑移分析 | 第51-53页 |
3.3 破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72页 |
3.3.1 试验中开裂荷载的确定 | 第53页 |
3.3.2 试验梁裂缝发展和破坏状态 | 第53-58页 |
3.3.3 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8-67页 |
3.3.4 位移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7-70页 |
3.3.5 体外预应力增量分析 | 第70-71页 |
3.3.6 试验梁钢混界面剪切滑移分析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4 考虑体外预应力增量的波形钢腹板箱梁承载能力研究 | 第75-113页 |
4.1 概述 | 第75页 |
4.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轴向刚度 | 第75-76页 |
4.3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应力计算 | 第76-77页 |
4.4 剪切滑移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承载力影响 | 第77-85页 |
4.5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挠度分析 | 第85-91页 |
4.5.1 剪切变形对挠度的影响程度探讨 | 第85-86页 |
4.5.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挠度计算公式 | 第86-89页 |
4.5.3 波形钢腹板体外预应力组合箱梁极限挠度计算 | 第89-90页 |
4.5.4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90-91页 |
4.6 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体外预应力增量分析 | 第91-106页 |
4.6.1 现有方法总结 | 第92-97页 |
4.6.2 弹性阶段波形钢腹板体外预应力增量 | 第97-103页 |
4.6.3 极限状态下波形钢腹板体外预应力增量 | 第103-104页 |
4.6.4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04-106页 |
4.7 极限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 第106-110页 |
4.7.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106-108页 |
4.7.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 第108-11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5.1 结论 | 第113-114页 |
5.2 展望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