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1.1 我国氮氧化物污染现状 | 第18-20页 |
1.2 现有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20-23页 |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 第20-21页 |
1.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 第21页 |
1.2.3 吸收法 | 第21-23页 |
1.2.4 生物法 | 第23页 |
1.3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法(CABR) | 第23-29页 |
1.3.1 NO的络合吸收 | 第24-25页 |
1.3.2 络合吸收剂氧化 | 第25-26页 |
1.3.3 Fe(Ⅱ)EDTA-NO的生物还原 | 第26-27页 |
1.3.4 Fe(Ⅲ)EDTA的生物还原 | 第27-28页 |
1.3.5 GABR集成系统 | 第28-29页 |
1.4 络合吸收-电极生物膜反应器(CABER)集成系统 | 第29-32页 |
1.4.1 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4.2 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还原Fe(Ⅱ)EDTA-NO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1.4.3 络合吸收-电极生物膜反应器集成系统的建立 | 第31-32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络合吸收-电极生物膜反应器集成系统的启动 | 第35-45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2.1 试剂 | 第36页 |
2.2.2 微生物与培养基 | 第36-38页 |
2.2.3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2.2.4 实验流程 | 第38-39页 |
2.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2.3.1 集成系统挂膜启动阶段运行状况 | 第39-40页 |
2.3.2 集成系统稳态运行状况 | 第40-42页 |
2.3.3 挂膜前后阴极填料的电化学特性 | 第42-43页 |
2.3.4 稳态的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中的菌群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Fe(Ⅲ)EDTA的生物电化学还原机理 | 第45-56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3.2.1 试剂 | 第46页 |
3.2.2 微生物与培养基 | 第46页 |
3.2.3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3.2.4 实验流程 | 第47-48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3.1 无菌反应器中阴极电子的产生和利用规律 | 第48-50页 |
3.3.2 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中阴极电子的消耗规律 | 第50-53页 |
3.3.3 阴极电子衡算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Fe(Ⅲ)EDTA还原过程中电子供体的竞争与协同机制 | 第56-67页 |
4.1 引言 | 第56-5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2.1 试剂 | 第58页 |
4.2.2 微生物与培养基 | 第58页 |
4.2.3 实验装置 | 第58页 |
4.2.4 实验流程 | 第58-59页 |
4.2.5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3.1 单一电子供体条件下Fe(Ⅲ)EDTA的还原速率比较 | 第59-61页 |
4.3.2 动力学分析 | 第61页 |
4.3.3 葡萄糖和阴极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1-63页 |
4.3.4 电子供体组合的优化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Fe(Ⅱ)EDTA-NO的生物电化学还原机理 | 第67-80页 |
5.1 引言 | 第67-6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5.2.1 试剂 | 第69页 |
5.2.2 微生物和培养基 | 第69页 |
5.2.3 实验装置 | 第69-70页 |
5.2.4 实验方案 | 第70页 |
5.2.5 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5.3.1 Fe(Ⅱ)EDTA-NO的还原特性 | 第71-73页 |
5.3.2 Fe(Ⅱ)EDTA-NO的还原途径 | 第73-76页 |
5.3.3 Fe(Ⅱ)EDTA-NO还原过程中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电子供体的相互作用 | 第76-77页 |
5.3.4 Fe(Ⅱ)EDTA-NO生物电化学还原的动力学分析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CABE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动态响应 | 第80-95页 |
6.1 引言 | 第80-8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6.2.1 试剂 | 第81页 |
6.2.2 实验装置 | 第81页 |
6.2.3 实验流程 | 第81-82页 |
6.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82-8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6.3.1 生物量的变化 | 第84页 |
6.3.2 生物膜表面结构的变化 | 第84-86页 |
6.3.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86-87页 |
6.3.4 物种丰度的变化 | 第87-90页 |
6.3.5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90-91页 |
6.3.6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91-92页 |
6.3.7 主成分分析 | 第92-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95-9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7.2 创新点 | 第96-97页 |
7.3 建议和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1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