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1页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2 财务报告舞弊动因理论 | 第14-17页 |
2.2.1 冰山理论 | 第14-15页 |
2.2.2 舞弊三角论 | 第15-16页 |
2.2.3 GONE理论 | 第16页 |
2.2.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16-17页 |
2.3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3.1 财务报表审计的定义 | 第17页 |
2.3.2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概念 | 第17-19页 |
第3章 舞弊风险因素的来源与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分析 | 第19-25页 |
3.1 舞弊风险因素的来源 | 第19-20页 |
3.1.1 压力要素的来源 | 第19页 |
3.1.2 机会要素的来源 | 第19-20页 |
3.1.3 自我合理化要素的来源 | 第20页 |
3.2 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分析 | 第20-25页 |
3.2.1 虚假利润表的主要舞弊手段 | 第20-21页 |
3.2.2 虚假资产负债表的主要舞弊手段 | 第21-22页 |
3.2.3 虚假现金流量表的主要舞弊手段 | 第22-24页 |
3.2.4 虚假披露的主要舞弊手段 | 第24-25页 |
第4章 舞弊三角论在财务报表舞弊审计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4.1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难度 | 第25页 |
4.2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4.3 舞弊三角论在财务报表舞弊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4.4 舞弊三角论在财务报表舞弊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第5章 舞弊三角论在财务报表舞弊审计中应用的技术分析 | 第28-41页 |
5.1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现有技术方法 | 第28-29页 |
5.2 舞弊风险导向下对舞弊三要素的识别 | 第29-32页 |
5.2.1 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 第30页 |
5.2.2 进行详细的企业风险评估 | 第30-31页 |
5.2.3 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因素 | 第31-32页 |
5.3 压力要素下识别舞弊审计流程 | 第32-36页 |
5.3.1 针对舞弊压力要素的审计计划 | 第32-33页 |
5.3.2 针对舞弊压力要素的审计程序 | 第33-34页 |
5.3.3 舞弊压力要素的代表性指标 | 第34-36页 |
5.4 机会要素下识别舞弊审计流程 | 第36-39页 |
5.4.1 针对舞弊机会要素的审计计划 | 第36-37页 |
5.4.2 针对舞弊机会要素的审计程序 | 第37-38页 |
5.4.3 舞弊机会要素的代表性指标 | 第38-39页 |
5.5 自我合理化要素下识别舞弊审计流程 | 第39-41页 |
5.5.1 针对舞弊自我合理化要素的审计计划 | 第39-40页 |
5.5.2 针对舞弊自我合理化要素的审计程序 | 第40页 |
5.5.3 舞弊自我合理化要素的代表性指标 | 第40-41页 |
第6章 H公司审计案例分析 | 第41-47页 |
6.1 H公司简介 | 第41页 |
6.2 H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原因 | 第41-42页 |
6.3 H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分析 | 第42-43页 |
6.3.1 虚增资产、虚减负债 | 第42页 |
6.3.2 虚增收入和利润 | 第42-43页 |
6.3.3 虚减费用 | 第43页 |
6.4 完善H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方案 | 第43-47页 |
6.4.1 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 第43-44页 |
6.4.2 寻找舞弊动机、确认舞弊行为 | 第44-45页 |
6.4.3 完善审计程序 | 第45-4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