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事故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1.2.2 构建模型 | 第17-19页 |
1.2.3 风险指标的应用 | 第19-22页 |
2 宏观交通状态与微观驾驶状态的风险对比及模型校正 | 第22-64页 |
2.1 宏观交通状态和微观驾驶状态交通分析 | 第23-27页 |
2.1.1 宏观道路交通状态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1.2 微观驾驶状态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2.1.3 宏观交通状态和微观驾驶状态的差异 | 第27页 |
2.2 宏观交通状态和微观驾驶状态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第27-37页 |
2.2.1 宏观交通状态下的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第30-31页 |
2.2.2 微观驾驶状态下的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第31-36页 |
2.2.3 宏观交通状态与微观驾驶状态的交通安全风险差异 | 第36-37页 |
2.3 风险聚类分析 | 第37-45页 |
2.3.1 FCM方法介绍 | 第37-38页 |
2.3.2 按照两种方法进行风险聚类 | 第38-45页 |
2.4 模型参数估计 | 第45-62页 |
2.4.1 后验分布原理 | 第45-46页 |
2.4.2 蒙特卡洛方法 | 第46-49页 |
2.4.3 不同风险下的Helly模型校正 | 第49-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3 基于车辆组驾驶状态的交通安全风险分析及模型校正 | 第64-92页 |
3.1 车辆组内车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78页 |
3.1.1 相邻车辆驾驶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4页 |
3.1.2 车辆组内车辆之间交通安全风险相关性分析 | 第74-78页 |
3.2 基于车辆组交通状态的聚类分析 | 第78-86页 |
3.2.1 车辆组交通状态分类 | 第78-83页 |
3.2.2 车辆组不同聚类的风险分析 | 第83-86页 |
3.3 车辆组HELLY模型校正 | 第86-90页 |
3.3.1 整个车辆组作为基准估计参数 | 第87-88页 |
3.3.2 车辆组中不同位置车辆的参数估计 | 第88-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不同数据源微观个体驾驶状态与交通安全风险差异性分析 | 第92-128页 |
4.1 基于跟驰实验数据的微观车辆驾驶状态与交通安全风险的差异性分析 | 第92-97页 |
4.1.1 车辆跟驰实验数据介绍 | 第92-94页 |
4.1.2 基于跟驰实验数据的宏观交通状态和微观驾驶状态的差异 | 第94-95页 |
4.1.3 基于跟驰实验数据的宏观交通状态与微观驾驶状态的交通安全风险差异 | 第95-97页 |
4.2 不同数据源下宏观与微观的状态和交通安全风险的对比分析 | 第97-103页 |
4.2.1 不同数据源下宏观交通状态和微观驾驶状态的差异 | 第98-100页 |
4.2.2 不同数据源下宏观和微观的交通安全风险的差异 | 第100-103页 |
4.3 不同数据源宏观和微观状态的FCM聚类分析 | 第103-112页 |
4.3.1 基于跟驰实验数据的宏观和微观FCM聚类分析 | 第103-108页 |
4.3.2 不同数据源宏观和微观状态聚类分析对比 | 第108-112页 |
4.4 车辆组内车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7页 |
4.4.1 跟驰实验中车辆组内头车速度与跟随车状态及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4页 |
4.4.2 不同数据源下车辆组状态及风险的差异 | 第114-117页 |
4.5 不同数据源下车辆组聚类差异性分析 | 第117-125页 |
4.5.1 不同数据源下车辆组分类状态差异性分析 | 第117-123页 |
4.5.2 不同数据源下车辆组不同分类的风险差异 | 第123-12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5 结论 | 第128-130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8-129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4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0页 |